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金融灰黑产年终盘点:变相高利贷平台出清 债务重组套路翻新 | 回顾2024

  2024年,变相高利贷、违规债务重组等金融灰黑产乱象隐现,这一年,第一财经针对这类现象进行了追踪调查报道。

  行至年末,经过多轮监管治理、自律机构指引,这类市场乱象有了哪些变化?是否得到有效治理,还是更具隐蔽性?近期,第一财经进行了回顾调查发现,在变相高利贷领域,违规平台已陆续出清,一度推波助澜的推广中介开始收缩战线。而在债务重组领域,反催收灰产声势暂歇,不过,仍有部分中介“升级”了营销噱头及运作模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将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央地协同合力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不少业内机构人士认为,随着未来监管从严从紧趋势持续,上述市场乱象将进一步被遏制,金融市场生态将逐步优化。

  变相高利贷:违规平台逐步出清,中介收缩战线

  近年来,变相高利贷平台兴起,这类平台表面年化利率在24%以下,实际上借担保、租赁、储值卡等方式变相提高借贷成本,部分年化利率高达40%~126%。

  这背后也有操盘者痕迹。记者年初调查发现,有经营者以小贷公司为核心,构建复杂的公司网络,运作多个“担保系”借贷平台。

  在近期的调查中,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此前部分违规机构暂时隐匿踪迹。记者在3月份的调查中曾记录过20余家涉嫌发放变相高利贷的平台,其中多家隐藏在“壳APP”中进行推广传播。截至12月27日,大多数平台的名称、“壳APP”的名称已无法在应用商店搜索到。

  不过,部分平台疑似改换名称后仍在继续运营。某第三方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有用户称,一款名为樱桃汇的平台,今年先后改名为星享分期、智汇星,目前仍需要支付担保费才可“下款”。

金融灰黑产年终盘点:变相高利贷平台出清 债务重组套路翻新 | 回顾2024

  违规平台出清或与市场集中排查、整治有关。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获悉,7月初,各应用商店收到指令,要求对小贷产品进行全面排查,对不符合应用商店或网络平台审核资质要求的贷款APP,将直接下架处理。其中,重点排查小贷公司在其运营的APP里,将用户导流至无资质第三方贷款机构的情况。

  该通知规定,贷款类APP不仅需要具备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许可文件,同时还需要提供APP内涉及的合作贷款机构及相应的贷款产品明细、APP内涉及合作单位的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文件、APP内涉及的合作单位的授权书或合作协议。

  一名互联网贷款平台人士透露,自7月应用商店对贷款类APP严格上架政策,该平台也在产品准入方面提高了要求,比如更严格地关注对方是否有相关金融牌照资质,是否在应用商店上架,上架类别和实际业务是否一致,上架主体和合同签约主体是否一致等。整个行业在“贷款超市”产品准入上有不同程度的收紧。

  除部分违规平台出清外,此前推波助澜的平台推广机构也开始收缩“战线”。

  此前,有机构搭建线上渠道,公开以“返佣”形式招揽个人推广中介,推广标的包括先用后付储值卡、租机等多类变相高利贷形式。

  近期,记者再次以推广者身份咨询时,该机构表示,目前已不做“先用后付”“担保”类平台的渠道推广,只做最简单的“租机”推广,不会让中介引导客户回收变现。记者注意到,该机构的线上小程序界面也已发生相应变化,原本的“先用后付”等子栏目取消了,仅保留了“租机”栏目。

  债务重组套路翻新

  与变相高利贷乱象声势暂歇相比,行业下游的“债务重组”灰黑产不断升级。

  此前第一财经曾多次针对市场“债务优化”等乱象进行报道。部分机构以“债务优化咨询”“逾期咨询”为包装,向债务人传授减免息差、延期还款“技巧”,教唆、煽动其主动逃避债务,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导致市场反催收乱象频发。

  近期,记者再次针对“债务优化”等业务进行调查,发现年末这类债务优化机构卷土重来,营销方式、运营模式上亦不断升级。

  一方面,有部分中介机构编造并传播“利好政策”,宣称存在官方清债渠道,诱导借贷者“逃废债”,借机赚取高额手续费。

  12月末,有中介人士告诉记者,在利好政策下,当前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帮客户做到托管延期、自由还款,等到资金充足时再去协商贴近本金做结清。服务费用为每个平台500元。

  另一方面,不少债务优化机构不仅是通过“反催收”解决债务问题,还与贷款中介合作,诱导借贷者“借新还旧”,从而收取“砍头息”牟利。

  记者以借贷者身份联系了一家在哈尔滨的债务优化机构,工作人员称,该机构可以先垫资安排客户还掉目前网贷机构的负债,“养护”征信3~6个月后再从银行借低息贷款。下款后再结清垫资费用和服务费用。

  在工作人员提供的债务优化方案中,网贷的年化利率在20%以上,银行的年化利率则在3%~5%,客户可以节省大约15个点的利息。

  “因为做的是‘先息后本’的贷款,可以只还利息,3年或5年后需要归还本金的时候,可以再垫资、贷款。某种意义上,您其实一直可以不用‘归本’。”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但实际上,客户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资金成本。据该工作人员透露,垫资费用的月息是3%,公司服务费为银行“下款”金额的15%~20%。假设10万元债务的优化方案,垫资费用为4800元,服务费为2.25万元(按照下款15万元、服务费率15%计算),费用总计高达2.73万元。

金融灰黑产年终盘点:变相高利贷平台出清 债务重组套路翻新 | 回顾2024

  (上述中介机构提供的合同模板文件)

  乱象成因

  网络贷款、债务优化等领域滋生乱象背后有多重原因。

  一方面,当前非法金融活动呈现形式多样、隐蔽性强的特点,监管过程存在难点。“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金融监管的执行难度较大,也是市场存在乱象的原因之一。”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债务重组涉及金融、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目前的法规在具体操作细节、机构资质认定等方面尚存在模糊地带,让一些不良机构有机可乘。参与个人债务重组的主体多样,包括一些非正规的咨询公司等,这些机构数量众多、经营分散,金融监管部门较难做到全面及时地监管,使得违规行为难以及时被发现和制止。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主要是少数不法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部分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欠缺、一些消费者信息泄露等,诱导消费者进行债务重组与借贷,从中牟利。这类不法行为具有隐蔽性、违法违规成本低的特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个贷不良贷款增长显著,使得“债务重组”“变相高利贷”等商机大涨。以信用卡市场为例,记者据半年报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银行中,约有16家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信用卡不良率情况,其中13家上市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

  周毅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需求角度看,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在变化,特别是中青年中有不少“月光族”,崇尚提前消费,可能造成个人消费提前透支,一些人过度借贷后无力偿还,产生了大量需要进行债务处理的情况,这使得债务重组市场有很大的“商机”。从供给的角度看,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下,很多商业银行近年来的战略方向是加快拓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填补房地产贷款增长乏力产生的信贷缺口,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不少银行零售信贷非常重要的增长点。

  如何治理

  事实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从严打击各类金融乱象。

  例如,针对变相高利贷,各地监管部门、自律协会已多次发声。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开展变相高息“现金贷”、“套路贷”等问题自查整改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会员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查整改。

  2024年9月,广西金融监管局发文称,“有群众反映通过网络贷款遇到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提醒消费者有效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除广西外,年内,天津、吉林、河北、宁夏等多地监管部门密集发文,就网络贷款的高利息陷阱、套路消费等提出警示。

  另外,债务优化领域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024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指出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防范不当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同月,协会还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对异常维权指南》《金融领域维权信息网络发布指引》等两项自律规范性文件,针对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向从业机构施压以谋取不当利益的维权活动或行为发布应对指南。

  12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债务重组”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针对这类金融违规乱象,业内认为还有诸多治理举措。周毅钦建议,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加强金融教育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如媒体宣传、社区讲座、学校教育等,普及金融知识和债务重组相关常识,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增强其辨别和防范非法债务重组陷阱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相关部门的联动执法。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司法机关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凝聚监管合力,共同打击个人债务重组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科技反制”正成为业内热议的金融黑灰产治理方向。一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债务优化、非法放贷领域出现的“新变体”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传播获客,监管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违法APP的监测,督促相关互联网平台加强技术防范措施,阻断不良诱导信息。

  (实习记者蒋习对本文亦有贡献)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