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留信
撰写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中南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曹霞 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 武留信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具普遍性的民生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健康已成为国民立身之本,国家立国之基。
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关注健康、促进健康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责任与行动,切实提升国民健康福祉和获得感业已融入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与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切之中。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如何通过实施全域全民健康管理打赢战“疫”下半场,如何在有效防控疫情和高质量发展经济与保持社会安全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及突破口,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共圆其梦想”,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值得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果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和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纵览健康管理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理念引入、本土化理论研究,还是创新理论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21世纪伊始,健康管理及其相关理念在我国登陆及传播,同期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的健康服务业飞速发展助推了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创新理论的逐渐形成。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标志着健康管理学科开始步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2009年,“健康管理概念及学科体系”的专家共识发布和健康管理入选现代医学创新体系,成为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创新理论及医学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的里程碑。“十二五”期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开展了诸如“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评选”等系列行业促进、学科评优及学术交流活动,有力推进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内涵建设和学科建设步伐。2014年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和2019年发布的《慢病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等系列行业学术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健康管理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更为成熟,并开始向学科专业深度和服务新业态发展方向迈进。2016年出版的《中华健康管理学》,作为首部权威性的健康管理学专著,深度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此外,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组织编写出版的系列培训教材、权威智库研创发布的《2018—2020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健康管理蓝皮书)》及首批健康管理卫生信息团体标准,均为学科发展中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总之,我国的健康管理学科萌芽于“非典”疫情后,创建于“十一五”期间,发展于建设健康中国的新时代,已成为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其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健康服务资源可及性、满足多元化健康服务需要、加强健康促进和慢病防控、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二、疫情大考下健康管理面临的新转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非典”记忆犹新,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和诸多不确定性,仍不可避免地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动荡”和威胁,给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服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与“机”。无论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前还是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今后,健康管理如能从逆境中寻求突破和先行一步,就有可能化危为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一是疫情严重冲击和影响了医药产业,包括医疗器械或药品,原料药、进出口订单等以及相关流通和线下健康服务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是疫情对医院与医疗服务短期影响十分明显,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和医院住院人次同比明显下降,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既往“人满为患”的门诊突然冷却了,住院病人也明显减少,空床增加;三是疫情对社保和商业健康保险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四是疫情对健康体检行业的短期影响最为明显,短期健康体检服务行业严重受挫导致2020年第一季度体检收入断崖式的下滑;五是疫情对健康文旅或医疗健康旅游的冲击巨大,短期全面停摆,中期冷清,长期难以预测;六是疫情对我国营养保健行业的影响是“雪上加霜”,原本由于少数营养保健企业产品质量问题被媒体曝光和查处关停,使得整个营养保健行业遭遇寒冬,受疫情影响更加难以在短期内走出严重困境;七是疫情对康养和健康养老产业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该产业短期内难以复苏,中长期不确定风险增加;八是疫情对健康地产和健康园区或健康小镇的影响或冲击严重,短期内停工停产,中长期由于需求量明显下降,资金链断裂,供给链缺失风险加大。
01
党和政府空前重视,政策规划有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2日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个环节。近10年来,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成果已进入国家政策规划视野,作为关键词已频繁出现于多个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均对实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作了明确阐述。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围绕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10项重大工程”《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及《国家卫生健康与人口健康科技发展规划》等多个顶层政策规划中,健康管理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02
尊重和保护公民健康权,法律层面有保障
自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确定了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就加强职业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管理和全科健康管理等进行了明文规定。另外,还强调了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自我健康管理。该部法律以法治引领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在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着力于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其中健康管理相关理念作为一条鲜明主线贯穿始终。
03
社会及公众关注度持续升温,百姓健康有需求
此次疫情,无疑为全民带来了一次提高卫生健康意识的集体公开课。随着国民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的持续提升、健康需求的极大迸发,疫情过后健康体检、健康文旅、体育健身、健康养老、营养保健、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补偿性健康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健康消费及升级健康消费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机遇期。居家健康服务需求旺盛,互联网居家健康管理最抢眼;全民营养健康需求巨大,营养与膳食健康管理服务倍受关切;康养/养老健康管理服务备受青睐,服务供给与获得感体验成为新的聚集点;运动健身健康管理成为新时尚,促进或改善身体健康与理想指标达标管理成为重点;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成为新业态,新职业新技能人才成为刚需;健康体检与检后健康管理服务持续看好,慢病早筛与全程风险管理成常态;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成刚需,老年健康标准研制与长期护理制度受关注;心理精神健康管理服务受重视,定制化咨询服务管理成亮点。
04
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步伐加快,职业技能能力提升行动广泛开展
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加之本次疫情对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这其中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是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推动卫生与健康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我国现有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超过1000万人,涉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技、药”等多个岗位类别,其中有近4万家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近150万名从业人员及相关岗位,以及大健康产业市场主体的近1000万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领域人才教育及职业技能提升的关注重点人群。如何提高以上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增强其职业岗位服务能力,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培训发展需求。
05
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启在即,未来发展面临新机遇
2020年10月即将在京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其重要议程之一就是研究关于制定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受此次疫情影响,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卫生与健康领域将有以下几大风向:一是国家总体战略规划将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快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二是国家科技规划将更加突出生命科学与生命健康科技,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三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卫生健康规划将在总结疫情防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健康中国建设与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建立平战结合、医防融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网络,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医疗服务体系为全民提供集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整合医疗,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新技术,探索精准便捷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四是产业规划将更加突出健康产业与健康经济,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健康产业结构与健康经济布局的短板问题,譬如防疫抗疫健康产业短缺、生物经济和生物安全产业没有突出等,有望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五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总体供给不足,主要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随着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亟须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康复治疗、心理咨询、体育指导等“大健康”相关领域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十四五”时期将通过医教协同加大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服务健康中国,发展健康管理的新对策与新建议
从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要求看,强化全民健康管理是其应有之义。而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形势下,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和我国经济发展节奏与产业发展结构发生复杂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发展健康管理值得高度关注和把握。
为了进一步契合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健康管理理论研究应坚持大健康的理念,围绕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强化全面全社会健康管理,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特点、易患疾病、危险因素等,聚焦妇幼、中小学生、职业人群、老年人的不同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精准确定服务内容和干预项目,推动实现从“子宫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此次疫情中,我国采取医防结合的策略,救治病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这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医防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而强调多学科协同合作,提升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综合医学学科,将健康管理与全科医学有机融合,有望为弥合长期存在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裂痕提供新的思路。为此,应把握好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体系等方面促进医防深度融合。
健康管理作为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健康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而其中健康管理服务与健康产业相关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是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应立足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中医护理方向)、中医养生保健及康复、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养休闲旅游服务、健身指导与管理等紧缺领域,对接管理、经营、服务、供应链等岗位需求,做精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做好产业职业技能训练,为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领域培养、输送一大批层次结构合理、类型齐全、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即将开启的“十四五”规划中应力争将健康管理科教规划纳入重点项目,积极布局支撑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医研企协同,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提质创新,支持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加快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健康管理学科进步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提高健康管理医学与健康产业科技竞争力。
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识别、全程管理和综合控制。当下,应当将健康管理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和总体要求之下,强化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的主动、科学健康管理,实现从“病有所医”到“全民健康管理”的转变,为健康中国战略及其行动实施提供有效支撑。其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基础,精准的健康知识和信息传播是前提。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公众健康科学素养,指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全面管理慢病危险因素,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生活质量,这本身就是健康管理的要义所在。
长期以来,特别是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健康产业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科技含量不高、跨界融合不充分、行业监管不够完善等短板弱项。大力发展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既是改善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质量规范体系,丰富优质健康管理服务和产品供给,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编辑:韩静
排版:郑梦莹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20期第4-5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