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古丽那尔•乌斯曼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更是一种民族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的重要体现。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和多样,包括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手工艺技能等。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商业化、市场化等外部因素的介入,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过度开发和滥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但在实践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首先,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细化的规定和明确的操作指南,给执法者和相关机构带来了一定困扰,也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法律的执行更加有力有序。
其次,执法力度不够。尽管法律法规已经存在,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权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惩处。因此,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执法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最后,社会参与度不高。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识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参与和支持,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展开。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和传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路径
加强立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与制度。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立法,制定专门法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与制度。这一法律应当包含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和保护原则。首先,要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分类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和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供有力依据。其次,要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以确保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法规应当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内容,包括传统技艺、民俗表演、口头传统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方式。同时,配套法规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保护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发展。最后,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以监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落实情况。通过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要通过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或部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管理和保护,提高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加强立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与制度,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框架和制度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强化执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执法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是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这包括设立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的部门,配备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执法人员。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各种问题。其次,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执法监督机制,对执法行为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要鼓励社会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促进执法行为的透明化和公正性。最后,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绝不姑息。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警示和教育广大公众,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只有通过有效的执法和严厉的法律制裁,才能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是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保护的重要性。开展专题讲座、展览、演出等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增强保护意识。其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必要的措施。从小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通过学校教育、课外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形成自觉的保护行为。最后,鼓励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重要的方面。建立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传承等工作中来。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才能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共同推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保护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加强与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与其他国家签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议或备忘录,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多边合作,共同制定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积极分享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这些无形的、活态的文化现象,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记录了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深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商业化开发到文化同质化,从传承断层到技艺失传,这些问题无不要求我们采取更加坚决、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措施。因此,要从立法完善、执法加强、司法保障、全民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维度,提出系统化的保护路径,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保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和谐共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守护好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订阅我们:
微信用户可扫描微信二维码加关注,也可通过个人微信帐号搜索公众号“山东智库联盟”成为订阅用户。
①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山东智库联盟”即可找到。
②扫描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③分享:点击右上角弹出菜单,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④山东智库联盟网站同步上线,网址:http://www.sdtta.org.cn/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