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历史名县:凤翔(雍)

凤翔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人墨客荟萃,能工巧匠辈出,其群众文化活动,秦时崇尚谣祀、赛祀;唐时戏曲、板腔、杂戏、参军戏、歌舞戏极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期间,写下佳作《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及《思治论》,名噪文坛,世代相传。 明代以木版画最盛,其中《纺织图》《耕读渔樵》充分体现了凤翔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明、清时,文学、书法、民间工艺美术在全国有影响者不乏佳作,脍炙人口的首推木版讽刺画《小人图》,为名家、学者所称道,开一代讽刺画之先声,受到当代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推崇。清及民国时,戏剧班社迭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翔文学艺术事业日益活跃,队伍由小到大,小说、报告文学、戏曲、故事等,屡见全国各种报刊,深受群众喜爱。凤翔县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以剪纸、刺绣、彩绘泥塑、木版年画、漆器、草编著称。1985年,剪纸艺人张斌杰、李科、张峰,泥塑艺人胡新民,先后随中国进出口公司、陕西省友好代表团、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法国、美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意大利、突尼斯、埃及、坦桑尼亚等国献艺表演,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凤翔县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麟游县。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凤翔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及陕西旋卷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形复杂多样,山、川、塬具有,境内陆势总特征为北山、南塬、西河谷。 北部丘陵山区,海拔1200~1600米,最高峰1678米,由红色底砾岩及三趾马红土构成。沟壑纵横,溪流潺潺,人稀地广,清静幽雅;南部平原,海拔649~968米,相对高差319米。横水河、千河自北向南分别入讳河、渭河。雍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将原面自然分割为两大块,北为山前洪积扇平原,平坦完整。南属黄土台塬,土壤肥沃;西部的千河阶地(亦称千河川道),海拔588~750米,为全县最低处,自北向南倾斜,区内水质甘甜,土壤多为淤土。 凤翔雍山血池 凤翔玄武山 玄武山神像 玄武山坐落在雍城以北10公里处的范家寨乡境内的千山北麓,其山东有泉水汇入城东塔寺河。玄武山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主峰矗立北极宫(玄武庙)。寺院有无量祖师、玉皇大帝、二郎真君、黑虎、灵官等神殿,分前殿和后殿。有禅房、女楼、灶房等各横排于正殿两侧,前殿有戏楼广场,供赶会时演戏祭祀之用,但大多在“文革”中被毁,现已恢复重建。 玄武山为汉高祖北畤所在地。其一,玄武者,北也。玄武山位置处于雍城以北,地望与《史记》中记载的北畤位置相吻合。其二,玄武山寺庙中祭祀的神灵之一是黑帝。据《天官书》载:“北宫黑帝,其称玄武者也。或即汉高祖之所始祀者也。”其三,玄武山上九会所迎神灵“大刀刘爷”,说的则是北畤建立者汉高祖刘邦,汉高祖曾把自己神化为黑帝。 《史记·封禅书》载:“……汉兴,高祖……二年(前205)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秦时上帝祠何帝也?’曰:'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祖曰:'闻天有五帝,而又四,何也?’知其说。于是高祖曰:'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立黑帝祠,命曰北畤。”北畤的确立,使五色畤齐备,五色帝从此成了国家祭祀中最尊之神灵。汉代五行家解释五色帝:“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中央皇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 玄武山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有上九会,为汉代祭祀北畤黑帝之遗风。会期与会村社群众集会,举行盛大迎神祭祀活动。这一祭祀活动与历代的春祭、明清时的祈年一脉相承。祭祀对象由最初的黑帝,扩大到风伯、雨神、雷公、电母、二郎神等,后来又扩大到北部各山头的五圣(山神、虫王、麦王、牛王、土地)和传说中的“大刀刘爷”。关于“大刀刘爷”,民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汉高祖刘邦;二是明末清初的刘之勃;三是传说中抵御外侮的刘家河大刀刘滤。 每年正月初七,由石家营、唐村、柳林、董家河、范家寨、汉封、千阳塬等地的群众以锣鼓、旌旗开道,两个青年人骑马挎印,背旨(黄卷圣旨),全堂执事。仪仗队持肃静、回避、金瓜、钺斧、朝天鐙、大刀、长矛等护驾,形成10余里长的迎神规模。迎神活动前边有唐朝僖宗咸通十四年(873)迎佛骨所赐之“茶会”的“全朝銮驾”仪仗开道,后边会众抬轿,走村串户,热闹非凡。玄武山迎神祭祀很多的所有程序、礼仪均遵循古制。祭祀活动完后,群众将神轿由玄武山迎到本村会场。会期一般三天,献戏一台,社火、江湖、小曲等助兴。上九会后,依次有正月十五或十六会、正月二十会、二月初四会、二月十二会,分别在周围村社中举行,到农历三月初三前,将神轿送上玄武山,再赶三天庙会,以告圆满。玄武山庙会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盛况空前,虽历经千年,仍经久不息,堪为凤翔县境内著名古会之最。 清朝诗人李莪曾游玄武山庙会,感慨系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月三日游玄武山 清·李莪 春风宕柳杏花天,踏雾冲云上碧颠。 暂得烦襟才半展,飘然便欲挟飞仙。 玄武山的标志牌很是“威武”——一块醒目的大理石碑上遒劲有力地写着三个大字——“玄武山”!玄武山的名气缘来已久,它是秦汉所建五畤之一的北畤所在地,为古代帝王祭祀神灵之地!朝代更迭,历史变换,玄武山下的善男信女却是一辈接一辈地沿袭着祭祀神灵的习俗!玄武山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有上九会,为汉代祭祀北畤黑帝之遗风。看遍周遭的山头,没有一座山的植被能与玄武山相媲美!一株株松柏幼苗经历几代人的艰辛种植,最终在玄武山扎下根,葱葱茏茏地装饰着这一座神奇的山! 气候环境 凤翔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半干旱。年平均气温11.4度,降水量62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但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中,太阳幅射强,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亦易发生干旱。冬季受蒙古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天气冷、晴、干燥,气温最低,降水最少。春季暖气团势力逐渐转强,气温渐高且回升快,通常雨水也逐渐增多。但多风,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农作物常遭霜冻侵害。夏季受蒙古低气压及太平洋副热带气团影响,高温酷暑,多雷阵雨,时伴冰雹,降水集中,农作物常遭伏旱危害。秋季冷暖气团交替出现,低温多阴雨,10月下旬气温迅速降低,降水明显减少。秋末,天高云淡,气候凉爽,素有“十月小阳春”之称。由于地形影响,凤翔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塬区比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高4.2℃,无霜期长20天左右,年降水量少100毫米左右。 水文环境 凤翔境内年平均径流深68.5毫米,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变化范围50~100毫米。最高值区为丘陵山区,可达100毫米。降水丰富,蒸发量小,地面坡度大,渗透系数小,径流系数0.15,有利于产流;最低值区为黄土台塬,50毫米,其条件与丘陵山区相反。县境内河流的支流均在山区。地下水主要由降雨补给,年内降雨多集中在7~9月,径流年内变化与降雨量年内分布基本一致。塬区地面平缓,耕地连绵,下渗大,部分降雨下渗后潜入地下,其少量再经天然沟渠出渗排泄,径流分布较匀。丘陵区沟深坡陡,土壤侵蚀除面侵外,有滑坡、塌方等现象,致使暴雨季节径流输泥沙量增大,年侵蚀模数最高的浅山区已达2288.2吨/平方公里。 凤翔境内主要河流均源于县境北部的分水岭。其北麓属泾河水系,流域面积仅41平方公里;南麓,属渭河水系。随季节及暴雨强弱,水量变化明显,夏秋两季增大,冬春两季变小。泉源小溪出山后水流渐小以至干涸,下渗补给地下水。塬区河流的水量主要由降雨补给。据测,地表水在径流中渗漏量为10~30%,河流为29%左右,雍水河下游的东风水库年渗漏量达100万立方米。源于南麓的河流主要有三条: 千河 位于县境西部,境内有两条支流。一为五里坡河,长19.6公里,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3‰。1973年在上游建汉封水库,灌地2400亩,控制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二为刘家河,长15.3公里,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上游建有后沟塬水库。 雍水河 古称中牢水。横贯境内中部平原。主要支流在距县城东南5公里的三岔村汇合东流,经彪角镇之北,至岐山入沣河。全长25.4公里,流量120公升/秒,流域面积461平方公里。 横水河 位于县境东部,县境内长54公里,流量约200公升/秒,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本县内38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上游溪流密集,沿河地带山泉较多,河床比降大,为降雨补给提供了有利条件。主流自田家庄乡柏林村出山,经横水乡东折入岐山境内。在其支流上建有白荻沟(亦称铁王)、姚家沟、群力(亦称柳沟)等中小型水库。 民间工艺 凤翔民间社火马勺脸谱简称马勺脸谱,是在继承西府民间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马勺脸谱的制作一般先选用优质的桐木、柳木、桃木等为原材料,经民间工匠用特制刀具手工刻制而成。其谱式图案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及地方戏曲中具有法力、正义感的人物脸部造型。它从传说人物的容貌、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定程式的图案、变化的形体、鲜明对比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是各类人物的政治、道德、性格等形象的高度概括,并从中寓褒贬、别善恶、见气质、寄托爱憎。其风格独特、造型粗犷、线条优美、色彩强烈、给人以原始清新之感,极富民间气息。现又逐渐融合近代美学思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堪称“西府一绝”。 马勺脸谱的产品主要包括:马勺脸谱、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护斗脸谱、锅板脸谱、以及斗脸谱、棒槌脸谱、风箱脸谱,另外还有碾子、棺材、推车、亭子脸谱等。 凤翔木版年画 宝鸡市凤翔县是我国八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凤翔木版年画起始年代较早,迄今已有500年以上至上千年的历史,在唐、宋时就有单色印画,至明代为套色印画。据《凤翔县志》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南小里村邰氏家族中有八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至明末清初,该村有十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至今传承延续了20代。在1709年至1835年,南小里村和陈村镇共有印画作坊40多家;1929年,南小里村的“世兴画局”、“中兴画局”,北小里村的“复盛画局”、“兴盛画局”,陈村镇的“张记”、“李记”等画局均具规模;1936年,木版年画工艺鼎盛,其“套银描金”工艺被誉为“金三裁”。建国之后,凤翔木版年画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产品销售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同时,其用途也由民间祭祀逐渐转向了室内装饰和工艺品。 凤翔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祭祀画、谷雨画、春牛图、戏文画、吉祥画、风俗画等。祭祀画主要用于过年时人们祭祀神灵,如门神画、家宅六神画(天神、灶神、仓神、龙王、槽马侯、土地神)、财神画等。到了谷雨节农户都要张贴谷雨画和春牛图。谷雨画有单鸡、双鸡、张天师等,是驱邪镇宅,令毒虫远避的镇物。春牛图上印有当年的二十四节气日期,能起到指导农事的作用。而大量的戏文故事画和祈福纳祥画则构成了凤翔木版画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的主体。此外,描绘当地风情习俗和生活场景的风俗画也占有相当数量。凤翔木版年画全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填染,风格古朴自然,造型夸张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西部黄土风情和西部地域艺术特色。凤翔木版年画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草编 据《凤翔县志》记载,凤翔草编“起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凤翔草编工艺日臻成熟,作品早已成为一件件民间艺术品,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制作技艺就是“凤翔三绝”中“女人手”的集中表现,可见凤翔女子的草编工艺精巧绝妙。 凤翔草编主要以当地盛产的麦杆、马莲为原料,即麦杆的最上节(茎节),经挑麦杆、掐辫子、编制、熏、染色等工艺流程制作成生产生活用品、装饰用品、节日礼品等,如草帽、提篮、门帘、洗衣桶、柜垫、壁挂等等,其作品色泽明快自然,质地结实耐用,柔韧轻便,式样新颖独特,富于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凤翔草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有山水风景、壁挂、风铃、立体小动物、节日礼品等10多个门类,120多个品种。目前,凤翔草编技艺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罩金漆器 罩金漆器,是凤翔传统漆器工艺品,也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工艺品之一。罩金漆器璨烂辉煌,色调明快,防潮防腐,耐酸抗碱,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且以放置愈久,光泽愈亮而著称。其工艺以平面、刀刻、镶嵌等为主。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为装饰环境、馈赠亲友之佳品。 关中西部的凤翔县,是秦的发祥地,从近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相当精美的漆器工艺。明末以后,凤翔漆器名声大著,尤以罩金漆器独具一格,深受欢迎。凤翔罩金漆器制作工艺精细独特,先在成型物上处理底灰底漆,再以银箔按纹样轮廓摊贴,然后以毛笔描画渲染,最后统施透明漆罩之,这时银底转呈金色。罩金漆器正是由此得名。由于当地水土气候天然条件适宜,罩金漆器初制出时,色泽浑厚凝重,随着时间推移,放置三、五年后,金底由暗转亮,红漆底由暗变艳,整体效果愈加富丽动人,以后则经久不变。如果移地制作,就很难有如此奇妙的效果。何以至此,尚无人研究出其中的奥秘,但对此闻者莫不惊叹。 凤翔罩金漆器花色繁多,取材丰富多彩,有千姿百态的名花异草,瑞鸟仙鹤,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天女散花”、“仙女奏乐”、“红楼梦”、“洛神”、“游春图”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统。罩金漆器由于是按纹样摊贴银箔,再以毛笔描画,所以能高度发挥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书法艺术之长。画出的图案,明朗大方,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有立体感,使整体效果显得更加幽雅古朴,富丽堂皇,光彩照人。 凤翔罩金漆器有屏风、桌、柜等十八个品种,用于装饰客厅、书房等,不仅经济实用,而且显得十分豪华幽雅,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销路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凤翔木器工艺美术厂又进行了雕填、刻灰等工艺,增添了花色品种、罩金漆器这朵古老的工艺美术之花,正以新的风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美术品,产地主要集中在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这里的200多农户几乎家家从事泥塑生产。六营村生产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本部第六营士兵在一个村子安营扎寨,该村因此取名六营村。该营的一部分江西籍士兵会做陶瓷品,便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动物、泥器物,并施以彩绘,作为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由此产生,并代代相传。 凤翔泥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大约有17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各种泥塑玩具,如虎、狮、牛、马、羊、狗、鸡、兔、鹿及十二生肖等;二是挂片(浮雕),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圆雕),有历史人物关公、张飞、诸葛亮以及《封神榜》、《西游记》人物等。这些泥塑造型夸张,想象大胆,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多用于儿童玩具和镇宅辟邪的吉祥物,近年来也用于居室装饰。 凤翔泥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分别登上中国生肖邮票和邮政明信片。凤翔泥塑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皮影 皮影是用牛皮刻制成人物、动物、道具,以灯照影而进行表演,是活跃在我国民间的一种饶有情趣的戏剧表演形式,在凤翔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 陕西是皮影艺术的发源地,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陕西皮影主要分为以华县皮影为代表的东路皮影和以凤翔皮影为代表的西路皮影。与东路的华县皮影相比,凤翔皮影人物逼真传神,造型大方舒展,配以乡土气息十足的秦腔,皮影戏很受西府群众欢迎。 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新的娱乐形式的出现,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几乎完全退出了演出市场。但在艺人们的努力下,皮影完成了从演出工具到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嬗变。它挣脱了纱幕的遮拦,走出了狭小的舞台,登上了家庭艺术装饰的“大雅之堂”,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刘氏皮影是凤翔皮影的代表。西府刘氏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刮削、磨洗、雕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尤其是其颜色由浅至深过渡得相当自然,堪称一绝。1986年,刘氏皮影获“全国皮影评比会”最高奖项“佳品奖”。2009年4月,西府刘氏皮影被确定为凤翔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初,被确定为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自幼受父亲刘改成(西府刘氏皮影的传人)影响的刘亚利、刘军虎兄弟子承父业,对西路皮影进行了改进和创新。2002年,刘军虎创办了“西府刘氏皮影工艺厂”,将西路皮影制作推向工艺化和市场化,发展至今已有专业皮影雕刻技师近百人,工艺皮影品种近2000种,年产工艺皮影5000多件。 在刘氏父子的带动下,当地许多村民也开始了工艺皮影的雕刻和制作。精美的工艺皮影很快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不但出现在宝鸡、西安等周边城市的礼品店中,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特产小吃 六营泥塑 六营泥塑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于明清时期,蓬勃于本世纪初,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六营泥塑采用六营特有的黑油板板土、白色封洗土、上等好棉花、糯米等六种天然材料,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阴干精抛、粉底、出线、装色、上光等十多道严密的工序精制而成,以瑞兽神化、风俗人物、花草鱼虫为主要造型,规模大到数米,小则几厘米,形成了5大类300多个品种。泥塑大都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色彩大红大绿,有古香古色之风,大俗大雅之韵,饱满热烈之美。六营泥塑是馈赠亲友、增福送喜、镇宅驱邪的吉祥物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由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泥塑艺人胡新明创作的泥塑“平安马”、“富贵羊”、“福寿猪”被国家邮政总局选为2002年马年、2003年羊年和2007年猪年生肖邮票主图案,在全国发行。六营泥塑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旅游产品大赛金奖,全国第八届“戏剧艺术节吉祥物”等二十多项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给儿童最好的礼物”。近年来,先后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原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王侠等领导来村视察。目前,泥塑畅销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地域明显的选材要求,精细严格的生产工艺,夸张艳丽的外观形象,技术精湛的工艺大师,赋予了六营泥塑丰富的精神内涵,每年吸引3万多中外客人前来六营村参观,选购、学做六营泥塑,六营村成为“乡村游”的热点之一。 由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泥塑艺人胡新民投资500万元兴建的六营民俗艺博园,占地15亩,拥有工艺品展室10间,民俗演艺生产实践作坊25间,民俗餐饮住宿接待间20间,设有可容纳100多名学员的电教室1座,配有生产教学设施320多件套。在六营民俗艺博园可以看到以六营泥塑为主的民俗工艺品展示和制作流程,为六营泥塑品种的展示、技艺的传承、规模的壮大树立了典型。六营泥塑不仅现在兴盛,而且未来会更加辉煌。县上筹划建设,以六营村为主体,以雍城湖为依托,占地4.6平方公里的集凤翔民间工艺品生产展销、田园风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俗产业园,必将推动泥塑等民俗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六营泥塑一定会更加光彩有夺目!

历史名县:凤翔(雍)

西凤酒 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产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苏轼咏酒等诸多典故,文化灿烂。在2011年第三届“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会中西凤酒以141.48亿元位居中国白酒品牌第六位。 凤翔县酒业,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对全县的农、工、商、金融诸业有重大影响。近百年来,对西凤酒的历史,论说颇多。 医学名著《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记有黄帝与岐伯关于酿酒用于医疗的对话。周人移至岐、雍,弃牧转农,农作物收获量逐年增加,为酿酒提供了原料,手工业奴隶中有善酿酒者得到利用。县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尊、斝、盉、爵、觯、卣等,并有精制的陶、玉酒器。大盂鼎铭文记载:“锡(赐)汝鬯一卣”,并有“为酒为醴,蒸畀祖妣”的诗文。东周平王九年(前672),秦“收周余民而有之”,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东方诸侯国,粮食自给有余,为酿酒提供了物质基础,以酒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开始出现。雍城遗址出土的大量酒容器证明,秦人造酒、饮酒已相当普遍,佐酒餐也很讲究。 汉时,雍地酿业酒业发展更快。高祖至文景帝祭五畤活动,其中有19次在凤翔举行。邹阳《酒赋》云:“其品类则……关中白薄”,凤翔新产之“白酒”颇有名气。 唐初,凤翔尤以柳林“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为贡品,远销中原,还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诸郡。唐昭宗时(890)兵燹连年,财政困难,诏令用京师边镇曲法,榷酒以为军饷。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奏请:专用凤翔酒利作为军费。 宋初,民间从京官手中买曲,在城内置作坊酿酒。凤翔城内、乡镇、里闾酿酒者极多,以所定岁课纳税,税利较大,所收之遗利,以助边费。仁宗时,实行官方卖曲,抑制酒业发展,实则令行而禁不止,官失其利,民亦不便。苏轼任职凤翔时,在《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中说:“凤翔、京兆,此两郡者,陕西之囊橐。”他提出“失之于酒课,而偿之以税缗”。官家不再卖曲而收税,得到朝廷同意,到神宗熙宁十一年(1077)前,凤翔酒税收入在天下诸州酒税岁课中占居第三位。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命令各榷酒之地对酒粮实行统一管理,并派仓官专管,凤翔常平仓有专管酿酒粮和酒酤官。“凤翔橐泉”酒已负盛名。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对“烧锅(即白酒作坊)采取当禁而不必概禁。禁之以节流,宽之以去扰,准许歉年各地自行禁令”,凤翔酒业得到发展。同治时,酿酒作坊遍布于县城与柳林、陈村等镇,凤翔白酒已是满城飘香。宣统二年(1910)参加南洋劝业赛会获二等奖,从而誉满国内外,酒税试行加征,时征时停。 民国四年(1915),西凤酒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一太平洋大博览会”上获银牌奖,获得“西凤酒香入云霄,衔杯却赞柳林豪。五味俱全真醇美,博得今古誉声高”的赞语。此后,政治动乱,军阀割据,连年灾荒,农业凋蔽,商业萧条。至民国十八年(1929),境内酿酒作坊骤减。但县城兴盛德作坊所产之白酒仍在上海国货展览会上获古铜色铜质奖。民国二十二年(1933)二月,凤翔连年大旱,荒田盈野,饥民载道,多数农村破产,当年仅产酒2万多公斤,仍以名特产品征集参加美国芝加哥城万国博览会。二十四年(1935),凤翔酒品输出为75万公斤。二十七年(1938),年产白酒200多万公斤,为县境内输出货物之大宗,畅销陕、甘、宁、青各省,被推为国产酒类之冠。陕西国产合作社鉴于“洋”酒进口过多,漏厄太大,将凤翔酒命名为“贵妃酒”,以玻璃瓶装,注明“凤翔特产”,销路骤增,京沪人士,竞相争购。该社派人接洽定购,改装运往青岛,作为铁路展览会之展销品。西安市南大街路西万寿酒店从凤翔特选上品,制装成“太白酒”,销路极广,亦负盛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酒业稍减。1952年,“凤鸣牌·凤翔酒”在国家首届评酒会上列入全国“八大名酒”,为白酒四大名酒之一。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境内有公私合营新民酒厂一家,1956年产442吨。“万隆会议”之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为了更好发挥西凤酒的优势,于1956年在柳林镇始建西凤酒厂。1963年,“凤鸣牌·西凤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再次列入全国白酒“八大名酒”之一。1979年,西凤酒又评为国家优质名酒。县酒厂、西凤酒厂两家每年约产酒3000吨。西凤酒厂所产的“凤凰牌·西凤酒”中外闻名,畅销国内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翔县酒业兴旺发达,随着经济改革的浪潮,社、队办酒厂异军突起。1982年陈村镇西府酒厂所产“西府酒”评为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评为名酒,获国家优质食品金质奖和轻工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1985年西凤酒厂产白酒3472吨,县酒厂产白酒1725吨。全县社队办酒厂47家,酒类品种繁多,年产各种酒7011吨。同年,县办酒厂并入西凤酒厂。1986到1987年间,曾一度出现假冒名优西凤酒,经查禁整顿,已经收敛。到1988年,全县小酒厂骤增至99个,从业人员3609人,年产酒9541吨。西凤酒厂完成万吨扩建工程,所产西凤酒连获全国轻工业出口产品“金质奖”和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酒业税利为全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进入21世纪,西凤酒业经过调整,在激烈的竞争中复苏,从品牌、文化、品质诸方面重新认识、定位自我,继续发扬传统、延写历史,打造高端品牌。 豆花泡馍 陕西凤翔的豆花泡馍,是关中西部一带很有名气的早点。每天一大早,从县城的东关向西走,这条主要街道上,豆花泡馍的摊子几乎隔不了多远就有一家。摊子跟前围满了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姑娘,还有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和去学校的学生,他们一个个端着大碗,或坐着,或站着,有的干脆蹲着,那吃得真叫香,让看着的人也不由得馋涎欲滴。 凤翔的豆花泡馍是从什么朝代出现的,已经无从考证了。他们一辈一辈的人把这种手艺传下来,直到今天依然保持了十分精细的做工。做泡馍的豆花,第一道工序是精选豆子。要买上好的黄豆,瘦的、碎的、霉的,统统要拣掉。然后,用清水淘几遍,再用水浸上,一般要浸好几个小时。浸好了以后,就用石磨子推。如果你有幸看到磨豆子的话,那可真是一种艺术享受。那被磨成了糊状的豆浆,雪白雪白的,顺着石磨往下淌,一圈一圈的,参差不齐,像天上的云朵一层层的飘下来。磨好了以后,就在锅上搭好架子,用很细很细的箩往下过。一个人在上面用手过,一个人要不停地用火烧。这“过”和“烧”都很有讲究。“过”的人要不轻不重。轻了过不下去,重了,一不小心就会戳破箩底。火要烧得不大不小。小了,过下去的豆浆就会发生沉淀。大了,又会煳锅。还得一边烧一边搅,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要吃上好的豆花泡馍也真是不容易。对泡馍的豆花软硬的要求,既不同于豆腐脑,就是说不能像豆腐脑那样嫩,也不能像豆腐那样老,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豆制食品。这种豆花吃到嘴里,是一种滑溜溜、清爽爽的感觉。再加上红红的油泼辣子和用上好的面烙好的、切得又薄又宽的锅盔馍,那真是色香味俱全,食者不连声叫好才怪哩。同时,吃这种食品,既能增加蛋白质,又十分有利于胃的消化。有几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原来有胃病,坚持吃了几个月的豆花泡馍,不但吃好了身体,而且还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胃病,真是一举两得。 正是由于豆花泡馍这种食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大受人们的欢迎。外地来凤翔出差的人,一般都认为,吃了豆花泡馍,才算真正走过秦的古都凤翔。豆花泡馍也很快风靡到了周围的县市,甚至还越传越远。 醪糟是凤翔民间的一种甜食和饮料。主要原料是糯米,经过发酵而成,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民间人喜爱。 凤翔民间古来一些农户逢春节大都做醪糟醅子(即不加水的原汁醪糟),其酿制工艺非常简单:先将洗净泡软的糯米蒸到半熟,再用冷水淋凉至约30度,加酒麯拌均匀,入面盆,中间留一个小孔洞,盖以棉被,放在热炕上,使其发酵,昼夜温度要大致相同。面盆要经常转圈移动,让盆内的糯米受热均匀。一两天后,有一股酒香味从盆中透出来。揭开棉被看时,那中间的小孔洞里,有一汪乳汁般的液体,拿手指蘸了尝,非常甜,但与糖不同,略带酒香。民间人食用时,取一两勺加水烧开了喝,或在这烧开的醪糟中打入鸡蛋,连汤带蛋吃。还可冷饮。特别在夏天喝,可解暑。 凤翔城镇,尤其是民间赶庙会,大多有专门叫卖醪糟的生意人。近年来,特别是城镇,夜市兴盛,醪糟是最普遍也最受人欢迎的一种小吃。吃的方法也较独特,一般要冲鸡蛋、泡麻花、煮锅盔,再配一两碟面皮或饸饹。 凤翔醪糟的特点:汁浓味醇,烧开后糯米浮于水面,汤香扑鼻,吃罢具有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之功效。 据说凤翔锅盔制作技艺起源于秦时。民间传说士兵将头盔支于篝火上用以烙饼,因这样烙出的饼是以盔为锅,所以取名锅盔。此技艺流传到民间后,经过世代传承、改进,就成了现在的凤翔锅盔制作技艺。 凤翔锅盔的制作流程为:和面、发酵(起面)、再加入干面粉(让面)、压揉(揉面)、成型(擀面)、烙馍。凤翔锅盔是以发酵好的面团加入干面粉碾压成的硬面烙制而成,层数极多(俗称千层锅盔),口味独特,长期以来远销全国各地,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地方特色食品。 凤翔人,向来对热包子情有独钟。无论是火烤的水煎包子、还是锅蒸包子、小笼包子均醇香可口。 凤翔的包子在馅料的选择上,民间农家一般为粗犷与不羁,萝卜、胡萝卜、海带、粉条、豆腐、肉丝、各种蔬菜等均可入馅。于是各式馅料的包子,做得痛快淋漓,吃起来有的酥烂,有的生脆,随机性很大。讲究的是一份鼓鼓囊囊的踏实和喜悦。在包子的质量上,油拌面的厚实和烤面醇香已经是凤翔一绝,再加上馅料的一丝不苟,而且做得认真、实在,竭尽所能的把馅料塞到了最大限度,凸现凤翔人的淳朴、好客、厚道。 凤翔包子以胡萝卜做馅,比较大众化。制作方法:先将切碎的胡萝卜在油锅中焯出香味,再佐以豆腐、鸡蛋和粉条,往往一口下去,口中便充溢着带油腻的跳跃感。略带脆生的胡萝卜与其它绵软的食材,使得这个包子濡而不乏嚼劲。来一个这样的胡萝卜大包子,配一碗滚烫的小米米汤或一碗鸡蛋汤,带来的饱是自信满满:“好好过完今天,明天再来吃!” 凤翔街市巷道、逛民间各处庙会均以摆摊的水煎包子为主。摊主自摆火炉,平底锅擦油烧烤,多以菜馅作料,配有胡萝卜丝、粉条、豆腐,中合五香调料,烤熟的包子黄灿灿、香喷喷,吃起来一饱口福。 凤翔餐馆的包子以锅蒸的小笼包子为主,个形小巧玲珑,馅料品种各异,有肉馅、菜馅、豆挲馅,相对于大包子、水煎包子要严谨得多,也细致得多。制作是讲究“汁”“薄”“热”。“汁”的多少是评价一个包子好坏的标准,而“汁”也最能彰显制作者的良苦用心。以汁为蘸料,佐以米醋,戒其肉的油腻,提升面粉的口感。“汁”考验经验,“薄”则是考验技术,对“薄”的追求,体现制作者的灵巧。丰富饱满的馅料和筋道的面皮,最终构成了小巧玲珑的身影,这一切都统一在那一个“薄”字中,轻薄得几近透明,却柔韧难破。 “热”是凤翔包子的灵魂。无论是蒸还是烤,面团只有在热蒸气的参与下,才显其活泛的质地。此外,“热”是各种包子汁液涌动的充分条件,当一个汁液饱满的包子晾凉再吃时,全然失去一个包子“汁”的灵动感。 凤翔民间蒸包子,街巷、庙会烤水煎包子,城镇餐馆小笼包子,一个包子,引出多少故事、多少闲话,其韵味悠长。 凤翔臊子面 凤翔臊子面是陕西西部的特色食品,据说是当年周文王发明的,文王当时在西岐带兵打仗,为了给将士们御寒就做了一大锅热汤,有红、黑、绿、黄、白五种颜色。将士们每人捞上一碗面条,再浇上这五色热汤,吃的热乎乎地,浑身是汗。 臊子汤有五种颜色:红色是臊子肉、红萝卜、红辣椒;黑色是黑木耳;绿色是香菜、大葱、蒜苗、韭菜和其他蔬菜;黄色是鸡蛋、黄花菜;白色是豆腐、土豆。 臊子肉是用猪肉,带皮五花肉,或者牛羊肉,切成小丁。凤翔人把做臊子叫“揽”臊子,肉在铁锅里煸炒一下,不加水,加上八角、花椒、辣椒、生姜等作料用文火炖一个多小时,快出锅时再加上盐、酱油、醋,这时一锅红艳艳的臊子香气四溢,在院子里都能闻到香味。这是干揽臊子,冬天放上个把月都不会坏。过去在凤翔,殷实的家庭长年都有臊子罐罐(把臊子肉盛入一个陶瓷罐里存储)。 做菜时先做“漂花菜”:把鸡蛋摊成薄饼,切成十毫米大的菱形小片。葱、蒜苗用针划成丝(也可用刀划),再切细。香菜切成十毫米长,豆腐切成小方丁。这是汤的“漂花”,还有底菜。底菜冬天用红萝卜、土豆,夏天用刀豆角、蒜苔、葫芦瓜、豇豆角、苤蓝等应时蔬菜,切成小丁,炒好备用。木耳泡好洗净,黄花菜洗好切成二十毫米长的段备用。 做臊子汤叫“搭汤”。过去用的土灶是前后两个锅,前锅烧水下面条,后锅搭汤。一大锅开水,依次放入臊子肉、木耳、黄花菜、生姜、花椒面烧开,再放入底菜和酱油、醋、红油辣子、麻油,最后再下漂花菜,这一锅五色的臊子汤就做好了,尝一口,香、辣、麻、酸,味道好极了。前锅下面条,这个锅更大,水要多,一把细长的面条扔在滚开的沸水中,“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每碗只捞半碗面条,浇上臊子汤,彩色的臊子、底菜和漂花菜浮在白色的面条上,汤的上面又浮着一层红油,简直就是一碗碗艺术品,使人欲吃不忍。 凤翔的臊子面同样有着岐山臊子面的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独特风味,岐山臊子面,光吃面不喝汤,一个人一顿要吃十几二十碗,招待员忙都忙不过来;凤翔臊子面,既吃面也喝汤,饭量大的人有个四、五碗就可以了。岐山臊子面,是用碱水和面;凤翔臊子面,用好麦子磨出的新面粉,已经够筋道了,所以不用碱水。岐山把切面叫“铡面”;凤翔把切面叫“犁面”,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切出细长筋道的面条。 大海子羊肉 在凤翔吃羊肉,尤以尹家务乡大海子村最为有名。烤羊排、酱羊头、烧羊蹄、炒羊肝、爆羊肚、焖羊肉……从头到脚,羊的全身都被端上了桌,就连羊眼睛也变成了一道菜,真是名副其实的全羊宴。 大海子村是远近闻名的屠宰专业村,全村家家户户以屠宰业为生,每天都有大量的羊肉运往宝鸡、西安、平凉、天水等地。2000年,村民郝乘祥等青年,尝试开发羊肉产品深加工,在家中办起了羊肉系列食品餐饮业。起初,他们以烤羊肉串为主,后来又发展了羊血、羊肚、羊肉泡等系列羊肉饮食,很快吸引了四邻八方的人前来品尝。 大海子村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据在凤翔陈村出土的一通元代石碑上记载:成吉思汉一后裔在凤翔为官,为给爱女找个好地方,找个好郎君,他在全县范围内视察。一天,他经过现在的尹家务乡一个小村庄,看到那里有山丘、有平地,绿草茵茵,流水潺潺。他心想蒙古人讲“背靠山,而朝海”,这个地方背靠山但前无海。正在叹息之际,突然天降大雨,一位壮士为他撑起了雨伞。看到雨水积成了大水潭,这位官员看到了蒙古草原上那美丽的“海子”,肥壮的牛羊,便灵机一动,这不就是大海子吗?从此,这个小村庄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大海子,这位壮士也有了蒙古族的妻子,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也在这里流传开来。 现在,大海子的羊肉餐饮业声名远扬,“看宰羊、吃羊肉、体味农家风情”成了大海子村的民俗品牌。乡村两级因势利导,大力支持村民发展羊肉系列餐饮,使全村羊肉饮食接待户由三户发展到上百户,大海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羊肉餐饮民俗村”。 腊驴肉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中国最好的驴肉就产自凤翔。 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因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陕西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凤翔腊驴肉选用驴的腿肉精制而成。它色泽红润,质地细密,酥香可口,五味俱佳,百食不厌。自清代咸丰年间起,一直受到各地欢迎。 属凤翔特产的腊驴肉。创制于清咸、同年间。腊制工艺是:先将退役老驴宰杀,去蹄,选其四腿和筋肉,淋净血水,悬挂晾晒浮水,干后切块入缸内,分层加入硝盐,上压巨石,月寻取出,白天挂于阳光下晾晒夜间挤压,排除水分再用松木水加五香调料煮熟,拎出后再浸入驴油及原汁汤内之火加热,仅烫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却后肉块表面可出现霜状结晶。其切片颜色鲜红,呈半透明状,质细腻,酥而有筋,五香喷鼻,余味回长。若选驴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调料腊制就成为誉满关中的“钱肉”。 雍州苹果 凤翔县我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是陕西省苹果产业基地县,凤翔“雍州”牌苹果已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全县共栽植苹果面积15.8万亩,300百亩以上优质苹果示范园10个,年产优质苹果15万吨,其中矮化面积90%以上,主栽品种为红富士、嘎啦、乔纳金、密脆等。全县已建成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5个,5万亩苹果通过了绿色果品基地认证,部分果园取得国家出口基地认证。近年来,凤翔“雍州”牌苹果曾先后多次荣获“国家部优”产品和国家金奖,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 县域八景 一、东湖揽胜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2年),苏轼以大理评事凤翔府签书判官赴任凤翔府,于“政务之暇,规度地形,率民亲躬”,籍“古饮凤池”之基,疏流浚池,扩充湖域,导引县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入池内,扩大水域。建亭修桥,植柳莳荷,旨在灌溉田畴,丰稔农桑,并资游憩,愉悦黎民。因湖镶嵌在城东,故命名“东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凤翔知府傅世炜倡导又开辟了南湖,称为外湖;原湖为内湖。东湖渐成宏构。现有亭、台、堂、榭、阁、祠、舟、廊、坊、桥等古建筑37处。结构严谨,造型优美,雕梁画栋,各具匠心。 历史上东湖几经萧条败落,至当代改革开放后,县上高度重视,先后分次、分批拨款,对东湖景区进行全面规划、休整、增建。如今东湖分为五个景区,体现地方风光、宋代风貌、北方风格、凤翔风物,具有历史、风景、文物、艺术、旅游等价值和缅怀、游览、赏景、玩憩等各种功能,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展现在游客面前。 (清) 周方炯有诗曰: 潋滟晴光映碧空,明湖斜枕郡城东。 拂衣露惹垂杨岸,入座香瓢菡萏风。 流水不随时代异,游人未卜古今同。 苏公祠下王孙路,缓理归鞭落照中。 二、凌虚眺远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衙内,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陈希亮和苏东坡同时代,也是北宋文坛上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任职凤翔后,每在衙内闲庭散步,明知郭外有太白山、鸡峰山和西镇五岳,可总是看不到,最多也只能看到山尖。于是,他在衙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苏东坡虽是陈希亮的下属官吏,陈希亮却对苏东坡的才学很赏识。凌虚台修成后,陈希亮让苏东坡作文赞之。苏东坡因到凤翔后为人民办了几件好事,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陈希亮对此颇有不快,少不了小有摩擦,两人因此不和。这次陈希亮让苏东坡作记,苏东坡便趁机暗含嘲讽,“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去者欤?而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文章写出后,陈希亮一字未改,命人刻于石上。苏东坡因此也感到了自己的年轻气盛,就又写了首《凌虚台》诗:“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 台前飞燕过,台上雕弓弯;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同刊于台上。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登斯台,放眼远眺,一览无余,颇有凌虚感。(清)周方炯有诗曰: 迢递层台俯路岐,登临无限触情思, 秋风禾黍三良墓,古庙荆榛五畤祠。 云外孤悬吴岳翠,树中远挂渭流澌。 行人匹马周原上,旧迹摩挲抚断碑。 三、凤涧分流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凤翔城外西北隅之凤凰头村附近有凤凰泉,水深源渊,赋味甜淡,分流东西,环绕全城。北绕“宁远”门,东绕“迎恩”门,注入东湖;西经“金巩”门,南经“景明”门,由凤尾桥南流,以供灌溉。起于“凤头”,汇于“凤尾”,以水围城,以湖蓄水;城湖相映,利农固筑;足壮观瞻,堪称胜景。 凤涧分流,大大地改善和美化了凤翔县城的生态环境,水流两岸花草丰茂,空气净化,风光旖旎,气象万千,使凤翔古城变为酷似江南水城的美丽景色。清代诗人张飞鹏有《凤翔八景诗》对此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写照:“涧水分流绕凤城,凤泉滚滚泻双清。一归城外一归内,流到东湖处处明。”(清)周方炯有诗曰: 虢虢春流霭暮烟,穷源西北凤凰泉。 平分一掌回山郭,远抱千峰下渭川。 长堑隐祛戎马迹,清滩惟恋水鸥眠。 解缨试濯风尘色,泽畔行吟意洒然。 四、凤楼晓钟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唐末李茂贞割据凤翔,在魏城之西筑城,俗称“唐城”。明清时期都曾修整,周长6.1公里,城墙高10米,底宽10米,女墙砖砌,有城垛4206个,四座城门都建有城门楼。东西城门正面直开,南北城门均转向东,呈“凤凰展翅”状。城墙西北角上建有凤凰楼,楼内悬挂一口大钟,晨钟一撞,声闻全县,发蒙惊梦,乃用意欲惊惰惕懒,使人振奋;又说象征凤凰鸣,取其吉祥之意。(清)周方炯有诗曰: 下临溪壑上千霄,百尺危楼俯戍谯。 檐对青山吞落日,钟连夜柝动寒潮。 原田野旷云千亩,千渭潆回水一瓢。 历历长安飞鸟外,烟霞望断此心遥。 五、回龙烟雨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凤翔城西北二十里,今柳林镇河湾村有回龙山,山势蜿蜒,形似巨龙回首。登高至“龙头”位置,可眺望见山脚下一道沟壑绕回龙山转了个弯,此沟壑原为洛城河,河水沿回龙山流至此处,由东折向南再折向西,把“龙头”包围起来,每当雨过天晴,这段河流转弯处的水汽受到阳光照射而蒸腾,呈现出烟雨迷离不散的景象。山北有回龙堡和回龙寺,据寺前石碑记载:“龙头向东吞吐烟雾即成云雨,滋润良田百顷,庇护一方平安。”(清)周方炯有诗曰: 匝地冈峦万古存,蒙蒙烟雨变朝昏。 春雷夜起蛟龙蛰,野壑云封虎豹蹲。 一幅溪山堪写照,几回杖履阻攀援。 长年领略风光好,吩咐鸣鸠与暮猿。 六、展诰云霞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凤翔城西北山区,五指岭之东,峰峦巍峨,云烟万变,山腰突呈平坦,形似展开之诰书,名为“展诰山”。 据当地人说,夏天晴朗的傍晚,展诰山上会出现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但因展诰山时常云雾缭绕、秘不示人,因此这一景象非常罕见。“展诰云霞”究竟什么样子,我们今天只能从清代凤翔举人刘震的文章中揣摩体味:“远峙西北,方正如玠。照耀云霞,山光入画。峰峦半卷,若卷帙之层对;麓岭平铺,俨丝纶之锡挂。”(清)周方炯有诗曰: 展诰形模肖紫宸,云霞五色拥丝纶。 山灵未荷封侯宠,御敕偏疑拜命新。 叠叠锦屏余汉篆,依依桃坞有秦人。 欲餐沆瀣穷幽赏,最爱鹃啼二月春。 七、文笔生辉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文笔塔原在凤翔南城墙上,与考院、文庙、文昌祠、魁星楼遥对,为人工所建的一座土质笔形高塔,高约三丈有余。建立何时,未见记载,乃象征学者应用心写读,笔扫千军之意。如今,这段城墙还保存在今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校(原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但文笔塔早已不复存在。(清)周方炯有诗曰: 奎壁东南壮物华,孤高文笔走龙蛇。 脱颖不留毛遂橐,建标远接赤城霞。 寒芒夜扫千人阵,春彩朝生五色花。 从此凤凰池上客,长将翰墨奉天家。 八、城鸦晚噪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古代凤翔城内外乔木蔚茂,据传,每当晚霞潋滟之际,城垣内外,常有乌鸦从四面成群飞集而来。城内云树高坦,全被占领,五音齐鸣,噪声连天,被奉为“百鸟朝凤”之象征,民康物阜的景色。清代诗人张飞鹏描绘其为:“碧鸡变化在陈仓,白兔绿鹦不足祥。只有群鸦依旧主,凤城处处噪斜阳。”又据志载:“唐昭宗幸凤翔时,鸟雀成群飞集殿廷。明崇桢间,凤翔学宫前乌鸦万翼,结为方阵。”明崇祯时,更有上万只乌鸦在凤翔学宫前结成方阵,人们惊异于这种奇特的景象。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凤翔县志》时,首次由主修县志的知县罗鳌列为“凤翔八景”之一。(清)周方炯有诗曰: 噪晚栖乌向锦城,高低斜带夕阳征。 月明已绕枝三匝,霜落还惊梦五更。 几度呼群翔北阙,更传接翅结方营。 于今圣代征灵瑞,好逐高梧凤鸟鸣。 风景名胜 灵山景区 灵山即凤翔县城西30里之灵鹫山,古名九顶莲花山,以先秦穆公狩猎于此遇见灵鹫鸟而始名,简称灵山。陲秦川西端,绵吴岳之东岭,南瞻终南之秀峰,顾千山伏兔。野水赴壑,岩石峻峭,傍冯家山水库于左,依丝绸之路于后,处凤翔、宝鸡、千阳三县之交。古时松柏参天,奇花异木,灵禽怪鸟遍于山野。山中名景梅子岭、舍身崖、看柏树、牛犊泉与寺内铁佛、大锅、卧佛像、老母亭共称八景。每年四月初一的会期人山人海,香火鼎盛,久为西府名胜之首。 净慧寺居灵山之颠。建于公元(唐德宗二年),庙貌巍然,雕梁画栋,建筑辉煌,佛像庄严,为十方常住。历经宋、元、明、清,苍桑之变,毁而重修。分接引、睡佛、铁佛、五佛等四院。殿内佛像全身端严,菩萨罗汉、雕塑美观,金刚力士、千姿百态,各表法仪。灵山之颠建有观音殿,飞檐斗角,精巧玲拢。 净慧寺从1992年批准开放以来,佛教气氛日益上升,常住僧俗20多人,佛事活动走上正规。并新修上山油路15公里,在梅子岭前后打上水泥台,各院铺上地砖,山门前打造水泥停车场3000平方米,寺庙内外绿化植树植草300多亩,对寺内所有圣像进行了重新彩绘,使净慧寺重放异彩,面貌焕然一新,吸引得八方游客前来参观。 “远眺冯家山水库,近拥净慧寺八景,俯瞰延绵秦川色,手捧关中第一佛”。灵山与东湖、秦公一号大墓成凤翔旅游三足鼎立之势,西侧与冯家水库毗邻相望,既可与县内其他景点连为一体,又可与邻近县区的旅游景点连接起来。 凤翔东湖 东湖,古称“饮凤池”,位于凤翔县城东南,是陕西历史悠久的风景区之一。相传周文王元年,瑞鸟凤凰飞鸣过雍,在此饮水,故取其名。 东湖,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嘉祜七年(1062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藉“饮凤池”,挖掘疏浚,扩池而成,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并因地处城东取名东湖。东湖与闻名与世的杭州西湖南北遥望,皆因苏轼而名,人们你之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东湖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历经宋以后历代修葺,亭台、阁楼相继增多,湖体随之扩大,现占地近2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8万多平方米,形成内外湖。湖形随城墙走向而呈曲折,湖的主轴线由东南向南转,为湖内建筑、景物的布局带来了自然变化。走近东湖,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雄姿飒爽的石雕狮,蹲峙两旁,右似点首迎宾,左如威镇守门。进入大门,入主行道,道旁雪松,黄洋、红叶栎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向南而进,迎面牌坊,造型别致,以石山蟾园衬托,更引注目。过次,便是湖心风景区,湖中亭、桥、径、洲、堂等将水面划分为在连续空间,景深幽然,空间景色,步移景异。显示了古园林布局的妙技。建筑以“君子亭”为核心,星罗棋布于周,步行曲径,两旁异石林立,花木密布,桥上有亭名为“宛在”取“伊人宛在水中央”之意,四周翅起,呈飞跃之势,精巧玲珑,惹人喜爱,登亭坐栏,颇有悬空荡游之感。由“春风亭”折而东望,为苏轼所建之“会景堂”,堂四周设置花窗,可供游客品茶观景,又可包览东坡之赞名,堂、亭两处中通石桥,桥中央为六柱双顶之亭,名曰“鸳鸯”,彩绘妍丽,煞似一对鸳鸯在湖中戏水。东南古城遗址,进“生面别开”小拱门,登五十余台阶,上“一览亭”,俯视内湖景色,鸟瞰外湖曲桥、山庄、水乡、花圃;远眺终南,近观雍山雍水,别有情趣。苏公祠、喜雨亭、凌虚台、碑林藏有苏轼“三记一论”即:《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和历代文人墨客咏颂苏公和东湖的诗词石刻,运笔挺年拨,构思超俗,令人神驰。 湖内桥、亭、堂、轩、榭等建筑,采用钻尖、歇山、怨山、卷棚、抱夏、庑殿、单檐等形式,各具一格。具有:“布局完整,精巧雅致;特有风光,宋代风貌;北方风格,先秦风物”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的历史,风景、文物、建筑、艺术、科学、旅游价值,堪称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优秀代表。是陕西省十大名胜园林和西部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东湖尤为重视,多次拨付专款进行修葺,并且恢复了东胡已经倾圮的景点多处,使东湖真正恢复了绚丽多采的青春,焕发出了璀灿迷人的光彩,达到和超过了她鼎盛时期的水平。现在,东湖有景点三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台、楼、阁、廊、轩、榭、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凤翔县城东北,距县城约13公里处。它雄踞于马头坡之上,青峰山之巅,俯视雍川大地。 石佛寺原名千佛寺,始建于北魏386年—534年间,因供奉有1000余尊大小石佛像而得名。据考证千佛寺属千年古刹,历史悠久,昔日的寺院殿宇林立,香火鼎盛,弥阴蔽日,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环境优雅,景色宜人,闻名遐迩,在关中一带享有盛名,山势居高临下,形如卧虎之态,蛇山、龟山、虎山、牛山、骆驼山一脉相连,每处胜景都有传奇般的故事,相传远古时期五龙聚海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由于历史战乱,曾多次焚毁,四次重建,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原貌已荡然无存,成了一片废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佛教复兴,人心所向,1982年居士月凤兰受成众愿,放弃县城舒适小康之家,依然担负起重建石佛寺的重任。在她的带领下,以及众居士的大力支持下,经数年努力,1986年石佛寺殿,地藏殿,观音殿陆续落成。1999年又筹划建大雄宝殿,历经四年的不懈努力,于2002年落成。2003年再次筹划建修大悲殿,经过三年艰辛劳动,大悲殿于2006年建成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法会。寺院先后增建了僧房、餐堂、客堂、教务楼等二十余间,现总资产达300余万元,占地面积48亩,已初具规模,并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的石佛寺以它无穷的魅力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旅游观光者前来朝贺,叩拜上香。 雍州古镇 灵山为古雍州第一名山,古皇帝郊雍之地,秦汉帝王祭畤之区,又名九鼎莲花山,穆公狩猎遇神鸟灵鹫而易名。西接吴岳,东连箭括,北拥千山,南眺秦峰,诚佛道之名山,文化之圣地。 雍州古镇依灵山而建,由雍州民俗文化街、诸子百家街、礼佛街和雍州老街四个街区组成。通过山地台阶式规划,结合秦汉建筑风格建设,错落分布,同时配合区域内大型历史典故文化景观、壁画、浮雕等,让游客在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各民族特色的同时,深刻感悟历史,体验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文化底蕴。 古镇由陕西天子集团投资建设,目前正在积极建设5A级景区。2017年4月,凤翔雍州灵山景区大型街景诗画剧《灵山秘境》首演。该剧由陕西灵山文化旅游基地投资,宝鸡艺术剧院及国家一级编导、近百专业演员演出,是西北首部街景歌舞诗画剧!灵山秘境》以古镇为大背景,采用声、光、电、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进入如梦如幻的意境!该剧整场演出共80分钟,分《大秦之威》、《灵山之灵》、《大秦之崛起》和《觉悟》四个章节。全剧气势宏伟、婉转悱恻、灯光变换唯美、舞蹈轻漫多姿、画面妙曼旖旎,向观众娓娓叙述发生在灵山秘境深处的传奇。 举目灵山之巅,佛光缭绕俯瞰凤翔新城,气象万千,台阶式布局错落有致,秦汉式风格赏心悦目,入口紧邻灵鹫神韵西门,左为幽幽深谷,又依淘乐谷养心苑,森林碧海,气韵无线。十大台阶相映成趣,老街酒肆,古韵尽观,传统工艺古玩字画,民间绝活地方特产,展西秦民俗之风貌,品文化魅力之独特,配以戏曲文化茶肆酒楼,品尝百家风味同享各色风情,礼佛之区善男云集素斋之所,信女络绎休憩别苑,人头攒动百味之地,攘攘熙熙汇华夏风味于一炉,集百家特色于一隅,真可谓老人老街老味道,灵山灵地灵运长。 宝玉山 宝玉山坐落于昆仑山脉支系千山北麓麟凤交界的羊引关,距凤翔县城北30公里,凤灵公路左翼。据山上汉白玉石碑记载,建于唐·高宗元年。庙宇分中会、南会、北会,占地数百亩。每逢农历正月初九、三月三、七月七便有陕西、四川、甘肃、宁夏等省的几十个县的信男善女前来朝拜、游览,香火不断。特别是七月庙会更是热闹非凡。这里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山庄。 相传庙内大堂供奉的九天圣母,是封神榜中云肖阵亡后随老君南下投胎于四川峨眉县杨员外家,由于生母早亡,兄嫂虐待,整日以牧羊、纺线为生,芳龄二八为了修炼真身,经过八九七十二次磨难,翻越九九八十一座山,涉过百条河,历程千余里,路途中经包丞府、大槐社脚夫相助才到宝玉山修炼,肉身洞脱去真身。随之供奉的有元始老祖、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药王等。山庄有庙、殿、棚、楼、亭、阁、台、洞一百多间。 宝玉山座东向西,南东北三面岗峦环绕、状如葫芦。葫芦口南面山峰蜿蜒绵长,一起一伏犹如九条龙缠绕;北面山峰前昂后卧似一头白虎盘踞山门一侧。幽深的峡谷乔木参天,茂树浓荫,山奇水澈,羊肠小道交错于涓涓溪水之旁,奇花异草遍地,百鸟枝鸣唱,给人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宝玉山自然风景区欢迎游客光临,另有八景为您一饱眼福;分水岭眼观西蜀;墨玉碑对照山林;肉身洞内藏金容;八卦池祈祷甘霖;玉皇阁百鸟朝凤;烧香台雾气连天;左看九龙出林畔;右观白虎卧山边。 笙萧园 笙箫园位于凤翔县东关,总规划面积300余亩,建成面积140余亩。是依托塔寺河地形、地貌特点,围绕萧史弄玉的神奇爱情故事新建的一座城市主题公园。 公园以塔寺桥为界,分为南北两园,北园是笙园,南园是萧园。笙园建有石门、中心广场、主体雕塑及游园,有依原塔寺河整修成的月亮湖,有依地势新建的4道人造瀑布,有连通笙园、凤仪岛及火星庙的龙凤桥,湖心有用河底160余年的沉积物堆砌的凤仪岛,岛上建有清风亭,湖东岸有当地居民借以消灾祈福的火星庙,萧园建有萧氏曾居住过的太华山明星岩。 公园主题雕塑《吹箫引凤》高8米,青铜铸造,聪颖美丽的弄玉姑娘端坐箫台吹箫,悠扬的箫声引来了一只吉祥如意的凤凰在她身边翩翩起舞。基座上的六幅浮雕反映了箫史弄玉甜蜜的爱情生活片段,主体雕塑、浮雕以及散落在公园各处的石刻小品,再现了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古雍城大地的一段历史佳话和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对这一神奇故事的歌咏传颂。公园的建设表达了凤翔人民对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彰显了凤翔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该笙箫园属开放性公园,我们热忱欢迎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凤翔人的祖先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雍城这块地方连年战乱,人烟稀少,后来,从山西大槐树底下来了一伙人落脚在这里,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行生息。过了几年,雍城渐渐地出现了生机。 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一天,从城北的山上下来一伙衣着破烂、面黄肌瘦的外地人。他们从山西一路过来看望久别的亲戚朋友,马困了,盘缠没了。当这些缺衣无食的人拉着各自的马,来到雍城境内,在一棵高大茂盛的槐树底下休息时,把所有的马都拴到了大槐树上。人们睡着后,饿极了的马便啃起树皮来,很快,它们把头能够着的树皮啃了个精光。树主人以为他们是讨饭的乞丐,看见自己家的树被咬成那个样子,便吩咐仆人,将这些人全部扣住。这些人无奈,把腰包里仅有的一点钱凑在一起,买下了这棵树及树下一亩二分大的地盘,这才了事。这些人在这里搭起了草棚,安下了家,发奋图强,干出了一番事业。后来,他们把这棵树叫作大槐树,对外逢人便讲:“我们是山西大槐树底下的人。” 在凤翔县城东北5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箫史宫的村子,当地人说,这是先秦时箫史和弄玉吹箫引凤飞升成仙的地方。 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善于吹笙,一心要嫁个有音乐天赋的丈夫,为此秦穆公犯了难。 箫史家住距雍城东20里路的箫里村,他从娘胎里生下来时,手里就拿着一根赤玉箫,从此箫不离手,少年时就成名。为了潜心学艺,他就去了华山。苦练了10多年,他吹箫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能招来赤龙、彩凤。 为了给弄玉找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大元帅孟明视受秦穆公的委托,去华山找到了箫史。箫史在孟明的说合下,与弄玉结成了一对美满夫妻,时隔不久,二人一起乘龙跨风,飞升成仙,给后世留下了一段美丽的神话。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