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红色酒店文化深耕红色沃土 绽放文旅之花

旅客在“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旁拍照打卡。新华社发 游客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会议会址参观。曾德猛摄/光明图片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受访者参与红色旅游的方式 红色旅游景区还需在哪些方面改进和完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在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红色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围绕红色旅游开发,先后在陕西、青海、宁夏、四川、江西等地,围绕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文艺作品等资源开展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079份,涵盖23个省区市、老中青三个年龄层,与文旅领域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基层工作人员、游客等进行访谈,就红色旅游市场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后续开发和改进提出对策建议。   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讲授到现场体验,精心设计沪上红色主题实践路线,在红色地标开展“移动式”讲解,开设“行走的党课”……自2022年10月复旦大学“红色巴士”研学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线”推出以来,已有34批、1000余人次体验了沉浸式红色研学。“红色巴士”研学路线将中共一大纪念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等为代表的8个学习场景串点成线,联结形成4个主题实践路线“套餐”,让青年学子一次学过瘾,迈出思政“小”课堂,走进育人“大”课堂。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大有可为   红色文旅资源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共有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进入名录。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历史跨度长,涵盖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多个方面,以及历史遗址、纪念地、烈士陵园、红色故居等多种类型,见证了我国革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川省查明红色旅游资源点3238个,现有红色旅游景区(点)120余处,初步构建起“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等红色旅游主题。青海省成立了红色旅游联盟,为全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等搭建交流平台。目前,青海省共有60多处红色旅游资源点,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家。随着各级政府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大,各地红色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当下,充分挖掘地区红色旅游开发价值,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已成为地方共识。”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胡卫华说。   山西省忻州市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是全国现今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2023年,忻州实验中学等多所学校组织学生前往遗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1200多名学生在这里共同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忻州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抗战时期这里留下了110多处重要战斗遗址、革命旧址,地方虽小,却有着徐向前故居、白求恩模范病室、平型关大捷遗址、八路军总部旧址等丰富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忻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郝建华向调研组介绍。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特点鲜明的红色资源为各地发展旅游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红色文旅规模化增长潜力巨大。红色旅游的兴起,成为地方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随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关注度的提升,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江西省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工程,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融合发展,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链,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量的25%。

红色酒店文化深耕红色沃土 绽放文旅之花

  “从博物馆门口目视远方的伟人雕像开始,我仿佛被拉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力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游客魏宸宇说。作为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陕西省延安市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开发有机融合,打造延安红色之旅、祭祖康养之旅、黄土风情之旅等十大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复合型精品旅游线路。   “红色旅游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式、互动式旅游转变,旅游产品更加多样,游客体验更加丰富,规模效应愈加凸显。”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娟说。近年来,红色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教育等行业相互融合,红色旅游景区推出红色演艺、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新产品,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受益于红色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兴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   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脑,更入心。此次调研中,79.75%的受访者参与过红色旅游,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超过70%的人选择参观博物馆和纪念地(74.68%)、重走历史路线(70.89%)以及体验式活动(77.22%)三种形式,90.87%的受访者表示,参与红色旅游的目的是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凛冽的寒风、数公里长的队伍、志愿者与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冬日的哈尔滨市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几度,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仍然排起了长队,成为当地旅游新热点。游客刘安琪说:“虽然这里离市区有点远,但这次来哈尔滨,无论如何一定要过来看看,亲眼看过后才体会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年轻人了解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生动载体,越来越成为青年游客和学生们主动的选择。调研组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陕西省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8.7亿人次,约为“十二五”期间接待的6.7倍。 红色旅游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课题组针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反馈的4000余人次交流及调查问卷中,超过半数(58.23%)的受访者对现有红色旅游景点持满意态度,但仍有48.76%的人认为开发情况一般。其中,4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和交通便利性(41.77%)、餐饮和住宿条件(39.24%)、理论知识教育环节(44.30%)以及优质红色旅游商品开发(46.84%)和营销推广(35.44%)方面做得不够。   基础建设滞后,文旅融合不足。赣州市上犹县大石门村,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是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于一体的市级红色名村,山水风光优美,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厚重。然而,村内道路不成系统、排水设施不完善、通信网络不发达,制约着村子红色旅游的长远发展。调研中,我们发现,大石门村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分布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当地经济薄弱、交通不便,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厕所、网络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数字化改造缓慢,严重影响红色旅游发展。   一些地区整体开发规划意识不强,导致红色资源重复建设;不少革命老区跨越多个省份,例如鄂豫皖之间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间协作停留在规划层面,仍需进一步构建深度协作机制。此外,一些地方财力有限,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遗址缺乏科学有效保护措施。例如东北最早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一类革命老区”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其红色资源遗存呈现面大点多、零散分布态势,运营维护所需资金多、难度大,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不够。   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统筹兼顾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有效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与精神弘扬、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当下的红色旅游多以教育合作、政企合作方式开展,合作方式虽呈现多样化,但一些地方仅限于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与精神弘扬,对于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还未找到清晰的发展路径。   长期从事红色旅游经营的周堃,曾参与多个红色研学路线的设计。他感触很深的是:“我参与的一些红色旅游线路设计,缺乏与区域资源条件和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对青年游客吸引力不大,很难获得长足发展。”   价值挖掘有限,拥抱流量缺失。调研中,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景区应在深度挖掘革命故事与相关文物资源(75.95%)、增加互动体验项目(73.42%)上继续完善。40.51%的受访者希望在红色文化体验项目上实现视觉体验与情感体验兼备。   调研发现,很多地方更多以文物展览、遗址参观等形式展示红色资源,倾向于对红色资源文物化利用,没能覆盖到更多旅游场景,对于红色资源的延伸价值开发和利用缺乏深入研究。在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结合、红色资源数字化传播与产业化中,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各地红色旅游景区收入仍以门票、文旅产品销售为主,产业形态较为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较短,游客与红色产品的黏性不足。很多地方的红色旅游伴随节假日以及流量热度而实现消费增长,但增长点单一、增长量较低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人才队伍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调研发现,人手不足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普遍问题,由此带来红色资源修缮保护不佳、红色历史研究不充分、资料展示不完备、宣传不足等问题。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的十八军窑洞群,窑洞现存1000余孔,完整保留的只有六七百孔,由于专业修缮人员缺失、资金缺口大,损坏程度较为严重,每年游客仅有千余人。   调查显示,受访者在选择红色旅游景点时,最看重历史文化价值(82.28%),其次是感受当地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76.01%)。调研发现,一些工作人员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了解得不够全面,对相关文献和资料掌握较少,导致其讲解不够准确,容易出现误导游客的情况;有的缺乏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讲解方式单一,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有的地方未能将高校、智库、研究会等充分利用起来,对于培养群众成为自发的红色资源传承人的重视度还不够。 多措并举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构建红色资源大旅游格局。坚持高站位,推动在国家、省级层面形成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构建大旅游格局。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保护修缮工作。建议研究设立革命老区文物保护修复及展示利用专项资金,优先开展部分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的抢救性保护和修缮工作。二是完善区域联动机制,推动跨区域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三是优化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重视革命历史研究人才的培养,支持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加大帮扶力度,开展常态化人员培训,提升基层人员专业能力。四是优化旅游线路,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支持文物展陈、周边环境整治以及红色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需求侧为导向精准开发红色资源。做好客群分类,精准分析不同人群需求。据《2023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18岁以下出游人次占比16%,18~35岁游客占比50%,35~55岁游客占比20%,56岁及以上游客占比14%,除客群年轻化趋势外,红色旅游用户的亲子出游趋势凸显,占比36%。可将红色旅游客群大致划分为青年客群、亲子客群及中老年客群。针对青年客群热衷于现代科技、互动性相结合的形式,应创新互动体验项目,设计社交互动环节,优化线上预订服务,营造新时代红色记忆氛围。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群体中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普遍关注红色旅游的教育性质,更注重亲身体验和深度学习,应大力开展“研学”“社会实践”等项目,持续提升红色旅游在他们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针对亲子客群,应关注亲子互动及教育价值,开发红色旅游亲子专线产品,提升红色旅游的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针对中老年客群,要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探索“红色+山水”“红色+康养”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专属定制化服务,增设舒适化公共设施,满足其对舒适性与安全性的需求,提升游览体验。   数字化赋能,提升智慧红色旅游服务。数字化技术近些年来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应探索推进红色旅游和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推出的“花城红图”,通过整合实景航拍、全景漫游、红色地图、红色游径等功能,提供广州革命文物“一站式”数字化入口。游客只需通过线上渠道,即可“零距离”开启红色广州之旅。可建立国家级、省级红色资源数据中心,搭建全国数字服务平台,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畅通旅游目的地资源展示、游客信息获得和体验反馈等路径,提高游客到达率和旅游体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基于VR的历史文化数字化展示、数字化营销。大力推广智慧导览、交互体验等应用,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场景,实施数字文化创意扶持行动,推动红色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与文创企业深度合作,加强数字文物、文旅IP及产品开发,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入耳、入脑、入心。   以融合发展促进红色资源利用最大化。建设一批全域红色旅游示范区、文旅名县,培育高质量旅游休闲街区。组织实施消费季和红色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加强红色旅游景点之间的合作交流,开展研讨,推广示范区先进经验,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加快打造“红色旅游+非遗”“红色旅游+演出”“红色旅游+赛事”等融合性品牌,逐季度推出精品线路、主题活动、惠民措施。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周边省份举办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将红色产品、贴心服务、品牌营销精准整合,通过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陈晨、李宇辰、赵睿婧懿、司李南、张家源、曹芳、王慧莹、邱秀之、连奕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