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农村教师 内涵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1.1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已成为公民必不可少的素养。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列为21世纪的六大能力素质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便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 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和各类相关组织就开始关注信息素养教育,学校开始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日本也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他们把信息素养细分为专注于从不同媒体搜集情报(信息)的媒体素养及专注于从电脑处理大量及高速的情报(信息)的电脑素养。 1.2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课题研究的误区 教师每天要吸收和传播各类别的信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还是有效指导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前提。 尤其对农村学校而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可以很好地避免地理环境闭塞造成的信息流通不畅。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突破口,可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缩短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若不把握便错失良机,反而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因此,近年国内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颇热,除了专著和论文,通过网络搜寻就可以发现为数不少的立项课题与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相关。阅读相关课题的研究报告,会发现某些课题走入了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简化为各种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技能培训的误区,即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计算机操作,学习使用各种软件上,使信息素养的提升变形为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扫盲”。 2问题分析 2.1夸大计算机基本技能不足的问题,欠缺有区分度的调查与有效策略 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差,对这些教师,似乎是有“扫盲”的必要。但时代在变化,随着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不懂计算机操作的教师比例越来越小,加上电脑和网络飞速普及,很多教师也走过了基础的扫盲阶段。以笔者所处的某农村重点高中为例,该校35岁以下的新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30岁以下的接近百分之四十,而很多35岁以上的教师计算机基本操作也没问题。所以要摸清农村学校的情况,针对具体学校展开调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那种毫无区分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对于具备相关能力的教师是多此一举,对已经失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老年教师也徒劳无益,加之教师的工作任务本来就较为繁重,单纯的技术培训不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不会将技术运用于工作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2.2过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导致对信息与信息素养的内涵做了狭窄化的理解 首先是刻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与传统信息处理方式对立,片面强调新技术的使用。从概念上讲,广义的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但进入现代社会,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进行掌握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极大程度受制于其所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但某些运用者似乎过份看重新技术新手段,有意识地要与过去划清界限,某些农村学校就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当成了电脑知识扫盲。 其次是淡化了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研究者一般认为,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技能),信息能力包含确认所需信息、寻获信息、评估信息、应用信息。信息能力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人们处理这些信息时的辨别、推理等内在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是相近的,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是近似的。 2.3研究者可能有意避重就轻,降低实际操作难度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素养,涉及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等诸多知识,和许多学科都有紧密联系。还融入了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都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对于信息素养提高了多少,检测评价是有难度的。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载台,没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模式,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就容易停留在技术培训的表面。有些课题研究报告由于计算机技能培训的内容占比较高,内在核心素质的提高措施显得单薄,形成一种轻重倒置的不合理结构。 3解决办法: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式提升 3.1转变观念,树立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式提升观 走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误区,由过去工具式的培训转变为内涵式的提升,必须真正理解并把握住信息素养的内涵,必须打通传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节,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处理能力为核心的内涵提升途径与模式。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上,而是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些快捷的信息手段,来提高针对各类信息的获取、评估、利用能力。 信息素养内涵式提升,当具备这几个特点:一是摆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位置,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但要兼顾传统与现代形态上的信息;二是培训注重内在思维能力的提升,信息能力的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三是以需求为主导,以实际运用为归宿,应该将信息素养提升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教研,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系统的作用。 3.2调查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研究有区分度和针对性的策略 教师对现代新信息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不同,应该首先弄清楚哪些教师仍然需要电脑操作技能的扫盲,哪些教师的问题出在自身的信息意识,哪些教师需要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针对性的调查,找到不同人群的各自症结所在。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确实很差的中老年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但也是必须以用促学;对已具备基本计算机和网络技能的教师,重心要放在提升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运用等核心能力上。一个有效的提升模式应当兼顾到大多数的教师。 3.3探寻并建立信息素养内涵提升的可操作模式 内涵式提升必须接农村学校的地气,便于实际操作。农村学校可利用学校、教科室、教研组、教师论坛等平台,调动教学评价与教师考核的因素,发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系统的作用,将教、学、研结合起来,探寻以任务驱动,以专题学研为核心的提升模式。“任务驱动”可分解为工作任务驱动、学习任务驱动、研究任务驱动。“专题学研”,即围绕某一关键词展开,采用专题座谈、专题辩论、专题征文、专项课题研究等具体形式。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可以围绕课改的关键词展开,如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选修课的开设、班级合作小组的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完成这些专题任务既需要学习新知,也需要深入研究,还需要教学实践的验证,必须要查找大量信息,并综合处理各种信息,可以全面提升包含信息素养在内的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Z].2005. [2] 伍国升.信息素养训练[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价值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保证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技能与方法,使其可以灵活地处理数学问题。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数学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学生应用数学的视角与数学思维去客观、理性地分析并解决事情的能力。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应用于实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渗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操作能力,真正地培养出高智商、高能力的人才,保证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1.体现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使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数感意识等,这些数学素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启发,从而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说是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数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数学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其中的“宗”,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数学题中“抽丝拨茧”,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答案。而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他们数学素养的高低,也就代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强弱。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保证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借助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素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的学科,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设计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其自主地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主体地位的实现。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分一分与除法》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中秋节,妈妈从盒子里拿出了6块月饼,要保证公平,那么爸爸、妈妈和你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块?”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都会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提升。 2.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数学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多思、多问,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内容理解透彻,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懒于动脑思考,等着教师带领他们分析学习,这样的现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数学教师也要引起注意,在数学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十分普遍的,如周一升国旗,推教室门,风扇的转动等,那么这些运动的方式相同吗?我们可以怎样演示这些物体的运动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认真地思考问题,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主动学习探索的意识,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 3.开展数学活动,增强数学意识 寓教于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在轻松愉快分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提升,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也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出诊”,让学生扮演医生,为计算式找到“病根”,并“治疗”,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教学的趣味。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与学习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性科学的思维,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04) [关键词] 泛在信息社会 信息素养 公民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1 泛在信息社会的内涵及特点 泛在信息社会(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而形成的信息无处不在、信息交流无处不能的信息社会,是IT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形成的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由电子社会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构建泛在信息社会已上升为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工作理念以及教育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人类的必需品,信息素养成为现代信息人的生存之道。 泛在信息社会还是一个新的情报学概念,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文献还很有限,笔者将其特点概括如下:①信息泛在。如信息的获取可以在4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thing)空间下实现,如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的出现,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型态和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高度智能化、无所不在是泛在图书馆的重要特征”[1]。如泛在学习的实现等,都是信息泛在的结果。②技术泛在。如云计算下的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的技术已经虚拟化、泛在化,即无处不在;技术泛在化趋势和泛在信息社会实现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即也将朝着设施泛在要求发展,RFID设施及技术、物联网设施及技术也将虚拟化和无处不在。③服务泛在。泛在服务已经出现,将会朝着更加精细和更加宽泛的方向发展,以上特点将对公民的信息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2 公民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及趋势 2.1 公民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把信息素养概括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 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2]。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信息素养专家会议了《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该宣言指出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美国全国信息素养论坛联合召开了国际高级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研讨会,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宣言称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通向发展、繁荣和自由之路,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便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3]。2009年10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签署美国信息素养意识宣传月活动的公告,旨在强调信息社会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国内以“信息素养”为题的研究出现在2000年以后,并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3月,以“信息素养”为题的文献在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中有3 250篇。以上研究主要着眼于概念介绍与重要性分析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外对比研究、分层次分专业分领域研究以及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等5个方面,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但这些研究尚未产生应有的实践价值,社会的普遍重视度仍旧不够,尤其缺乏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没有颁布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国内信息素养的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主阵地,其他教育机构为辅,直接以公民信息素养为题的文章仅见3篇,且都是和公共图书馆工作结合在一起的。 2.2 公民信息素养研究趋势 笔者认为,公民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工作是一个综合工程,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长久的、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循环的发展工程。可以根据年龄、层次、类别等分步开展,也可以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持久地宣传和实施。要特别强调的是,高等教育阶段对于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管图书馆开展什么层次的信息服务,信息素养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在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工作实践中就发现了“学科服务应结合信息素养的理论,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发现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的培训或服务”[4]。国内学者也认识到“信息素养和技能只有和学科结合在一起,才能继续深化,转化为学习者工作和学习的动能。信息素养教育向学科深度的扩展需要学科教师的支持和合作”[5]。这是一种很有启发意义的情报服务理念,对提升图书馆服务层次、拓展服务模式、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普及工作等都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3 公民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原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40-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指导和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如2004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一标准是我国颁布的关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第一个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当时只是简单地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师交际技术能力做了相关规定,而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此时的政策已经要求将信息化贯彻到教育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化。作为信息技术的实践者和信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虽然在国家的重视和时代的要求下,教师素养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结合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理论和建议,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和解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1.信息素养基木内涵。信息素养是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思。大部分学者公认其特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伦理。信息意识指对信息的需求意识,这是信息素养认识层面的要素,是我们对于识别、获取和利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使用意愿。信息获取能力指在识别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后,能采用下载、共享、请教倾听、查阅等方法得到信息,包括对信息的选择、判断、收集和优选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指将获取的信息为自己所用的能力,也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指以“善”为目标,以非强制力为手段,调整在信息生产、传播、利用和管理等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存取、信息责任、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的授权等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其实,信息素养就是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表现出的综合素质。 2.教师信息素养构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至今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且容易与教师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等概念混合。对此,我综合众多专家的看法,梳理了一下概念,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能力、伦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意识、行为能力,信息整合教学和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则属于信息行为能力。由此可概括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是: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老师必须在遵守信息获取、应用的相关道德要求和法律下,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改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组合形式的综合能力。中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执行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在努力提升自己信息素养的同时,应将其巧妙地融合于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加高效快乐地学习,具体包含以下方面:①信息知识。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多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②信息意识素养。教师首先应具有强烈的信息参与意识,才能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于当前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感兴趣。其次需要敏锐的感知到哪些信息对于教学是有用的甚至预知某些潜在的有用信息,最后教师需要拥有获取与改造信息为己所用的意愿。③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过程中,应该习得了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知识,例如各种信息的查找、获取、储存方法等,实操能力指的是将这些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还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在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后,还应当具有将多种信息技术软件灵活选择操作的能力,以便将同一课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处理和展现。⑤信息道德素养。信息道德素养指的就是信息伦理,主要包括: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规范行为。当代教师,不但要懂得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文化,更要严格按照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从事信息活动,力争做一名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信息技术使用者、探求者、创造者。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分析 1.培训体系问题重重。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素养培训重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忽视信息意识、伦理及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具体为:学位进修、短期进修、培训讲座等。该方式侧重灌输式灵活性差,容易使培训与实际教学脱节,且此方式通常一年才举行一两次,时间间隔长。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综合能力,不能通过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来改善。 2.教师个体间差异大。不同的区域之间由于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地理差异、学校条件等不同造成教师素养水平差异大。地域经济发达的城市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偏僻物质条件薄弱的乡村教师。而男教师一般较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更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普遍高于老教师。此外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不同,一般年纪主任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其他学科教师。 3.评价体系不健全。至今我国没有出台一部标准来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来测试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因为不能更加细致客观地评判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就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模式和形成相应的激励体制来促进教师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我国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起步较晚,相应标准很不完善。关于信息素养的几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属于个人认知情感,不能单独拿出来评价,必须结合一定情景。对于信息行为能力评价则相对容易,我国对此也出台了不少标准,如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开启了中小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该标准较之前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有了很大突破,进一步强调了信息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在制定和执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当前我国已经制定的信息素养相关标准中,鲜有提及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评判标准。信息意识具有先导作用,一个老师若不能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哪怕是掌握了信息运用技术,也难以主动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信息伦理涉及一个教师的信息道德、信息行为规范等,作为信息素养的传递者,教师若不能以身作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那如何要求他培养出的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活动呢?因此,在制定和执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标准时,应全面考虑测评,至于具体测验方法,我建议结合多种情景来设置量表评判。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要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别差异、教龄差异、学科差异等,不能死板僵硬,忽视实际。在制订了主要标准后,应陆续出台子标准以便中小学教师进行自评,发现自身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因此子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背景和学校物质环境。 3.主次分明原则。任何标准的出台都有重要和次要条目,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是重中之重。 4.可接受原则。标准的制定和评估对象都是人,那就得注意尺度,尤其是对信息伦理部分的测评标准,一定要注意人性化。要让老师乐于参与标准测评,而不是产生抵触心理虚假参评,使教师信息素养标准流于形式。 5.客观性原则。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必须客观,不能掺杂太多个人主观因素,这就要求标准的制定条目尽量设置客观,才能让测评结果准确,具有参考价值。 6.借鉴研究原则。目前全球关于信息素养评价还没有全面的标准出台,属于一个新事物,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多研究学习其他国家信息技术标准的长处,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现行的信息技术标准不断修改完善。 总之,信息素养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并为在信息社会探讨信息素养提供一个框架,具有高层次的参考价值和宏观的指导意义。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本人认为信息素养标准缺失是改善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一大障碍,合理科学全面地信息素养标准有利于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在制定标准之前一定要有原则,以相应的原则作为根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制定就会如鱼得水,不至于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润英.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8,(10):103-104. [2]蔡连玉.信息伦理:概念内涵与特征[J].情报杂志,2007,(7):94-96. 信息素养的内涵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就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以及“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1979)。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信息知识与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以及对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修养,在信息获取中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 影响信息素养提升的片面认识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证,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与能力的目标不清楚,对其内涵了解不够,对其方法掌握得不透,致使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其一,片面地将信息素养理解为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在教学中,教师泛泛的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信息的活动,而没有问题和任务的设计,也没有要求学生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比较、评价等。这样不利于学生提炼、评价、分析以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其二,弱化了教师主导地位。课程改革的目的是确立教师和学生合理地位,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但是,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管,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这非但没能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势,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难达到。其三,过分强调并依赖多媒体。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越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实际教学的需要,滥用各种设备,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甚者,到了没有计算机设备就无法上课的状态,严重背离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初衷。 信息素养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其一,注重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意识。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自觉迎接教学改革挑战,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以便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形成较强的驾驭信息的能力。其二,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实践,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如可以利用博客(blog)或网络空间将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事先,以便学生能够作好充分准备;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如邮件、飞信、QQ等)实现网络交互答疑和对话,开设多人参与的网上专题讨论等。这样,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整个实践过程建构了学习的意义,同时也达到了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其三,强化科研能力训练,提高信息素养水平。教师经过一定的基本能力训练和教学应用实践后,应注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真正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学的思考,选择某一教改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从而信息素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信息化语言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但是,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陈旧,知识面不宽,缺乏现代教育技能,这已成为制约大学英语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所以,教师应秉持信息化语言教育的积极态度,不断地投入教学改革实践和科研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才能在教学改革课程整合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莉,黄会健.论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年(2) [2]谭文芬.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1) [3]张卫红,孙成贵.大学英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外语学刊,2010(4)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养;问题;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十分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什么是信息素养呢?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也有差异,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LA & AECT)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1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例如,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六条标准: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评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正确与错误,有用与没用);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新课程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来看,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解不断深入,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还将继续丰富和扩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一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对信息技术课本身在认识上简单理解,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会基本使用、会上网聊天就看作是掌握了信息技术。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得不到保证,设备资金投入较少。 (2)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信息技术是非考试科目,学生对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习投入不够。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环境来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信息技术目前还只是别的学科的辅助工具,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学生还没有完全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学科中发挥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只在课堂上,课外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少,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也就很困难了。由此可见:只有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的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机会,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方法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将信息素养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而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教学经验不丰富,教育理论的实践还不深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方法二: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中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练习,必须把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力,搞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设施不断完善,提高运行能力,为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保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中学生的信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后并形成意识和自然需求在学习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一种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工具和助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方法三:让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让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欣赏、游戏软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信息技术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还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只有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1. 摘要: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成为人们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当今社会上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图书馆开展了多少免费信息素养教育,是否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图书馆都亟须了解。文章对此展开调查研究,希望能给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08-0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已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不仅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之一,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因而信息素养成为人类生存立足的首要条件,是衡量公民素质的重要指标。 图书馆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责,公民信息素养的教育与提高是其职责范围之一。在全开放、全公益、全共享的“三全时代”,图书馆开展了大量免费服务,然而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着墨多少,又得到读者多少的认可,以及市民现今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为此,笔者设计了此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1调研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1调查目的 本方案通过调查读者群概况、读者对信息素养知识了解程度、对免费服务中信息获取手段的使用及对图书馆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的了解、评价和建议等,分析读者信息素养水平及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从而达到改进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状况、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 1.2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厦门市图书馆(以下简称“厦图”)的到馆读者,先后在听讲座的读者及到馆看书的读者中发放问卷,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1.3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分别于2012年4月15日、4月21日、4月22日三次发放问卷,共发放330份。完成后由访问员亲自收回,实际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87.9%;有效问卷2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9%。 2调查内容及结果 2.1到馆读者概况 到馆读者中,19岁~28岁的青年占41.2%,29岁~40岁的占16.1%,共计57.3%;13岁~18岁的少年占28.8%,41岁~60岁的占12%,其他高龄读者占1.5%。厦图的主要读者群以青年读者居多,形成中间多、两头少的纺锤形分布。 读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占37.1%,其次中学生比例达到33.3%,大中专生比例为21%,硕士生、博士生比例为67%。而从职业看,学生比例高达44.6%,企业员工达33.3%,文化事业人员占9%。综合到馆读者情况来看,厦门市图书馆在市民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学习场所,学生喜欢来这里学习,企业员工也是为了自我充电来到图书馆。硕士生、博士生比例偏低,说明厦门市图书馆并非是一个研究型的图书馆,其研究功能不突出。 2.2读者信息素养水平状况 2.2.1读者自我评价。读者对自我信息素养水平评价较为客观,甚至颇为低调。自我评价一般的比例达73%,自认较高与较差的比例差不多,分别是12.7%与13.1%;至于对信息素养的了解,自认知道一些的比例达到60.3%,一点不知道的比例居然有34.8%,非常了解的比例是2.6%。普及信息素养知识教育,迫切需要图书馆有所作为。 2.2.2读者信息素养实际水平。对于信息素养是一种什么能力的认识,读者认识较为平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源的能力”、“获取和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评价信息的能力”、“传递与创新信息的能力”的选择比例分别是71.9%、75.2%、67.7%、61%;可见至少61%的读者对其4种能力都有认识。但全选比率只是43.8%,不足五成。而对信息素养所包含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的四项内容的认识比例分别达80.1%、82%、75.7%、83.1%,说明对其内涵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但全选比率也只是56.2%,不足六成。数据表明,读者对信息素养是一种什么能力和其内涵,缺乏较为全面充分的认知。 对于信息素养的重要性,61%的读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类生存立足的首要条件,74.9%的读者认识到是衡量公民素质的重要指标,7.9%的读者还有其他的认识,可见读者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陈红秋:图书馆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陈红秋:图书馆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人员曾按学历、年龄把问卷分开,发现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学历、年龄基本成正比,但并非绝对,有个别硕士、博士对信息素养是何能力及内涵的回答不是完全正确,而个别中学生的回答却完全正确,可见信息素养的高低与个人注重学习关系密切。 21项免费服务中获取信息手段的利用情况,直接反映了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超过半数以上的读者常使用免证阅览、凭证外借、知识讲座等传统服务手段获取信息;其他拓展手段的利用,比如专家研究室利用、读者活动则较少,这与我馆研究功能较弱有关。而快速便捷的无线上网、数字资源利用比例不足,前者比例为24.7%,后者是22.5%,有引导提升利用的空间。详见表1。获取手段11免证阅览11凭证外借11知识讲座11文献检索11参考咨询11无线上网11数字资源利用11读者活动11专家研究室利用选择比例1167.8%1160.3%1152.8%1138.6%1138.2%1124.7%1122.5%1115.4%116.7%表121项免费服务中获取信息手段利用情况表2.3读者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对图书馆的期望值 调查表明,86.9%的读者对于通过信息素养问卷调查,了解信息素养知识的必要性持赞成态度,说明近九成的读者对信息素养的学习有极大的潜在需求。 读者对公共图书馆与信息素养的关系的认识:公共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四项职能认识比例分别77.5%、89.1%、88.4%、56.2%。89.9%的读者认识到公共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平台,这与下述近八成读者愿意选择到图书馆学习信息素养的比例是相一致的。 就选择提高信息素养途径问题:愿意选择到图书馆学习的占78.7%、到学校的占41.6%、自学的占43%,而其他方式学习的占9.4%。相较之下,读者更喜欢到图书馆学习相关知识,对图书馆期望值较高。而通常对信息素养相关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的读者,更注重选择多种渠道学习、提高。 2.4厦图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4.1厦图21项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21项免费服务包括免证阅览、凭证外借、数字资源利用、无线上网、自修室利用、少儿阅览、知识讲座、文化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影视鉴赏、读书活动、专家研究室利用、参考咨询、IT体验、掌上图书馆、自助借还、闭馆还书、远程续借、文献检索、自助复印扫描、书刊通借通还等,其中隐含信息素养教育手段的服务有无线上网(包括网上问答、读者指南、图书推荐、借阅排行榜的书目导读等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手段)、知识讲座等。 2.4.2读者对厦图免费服务中提供的信息素养教育手段的了解及评价。读者对厦图21项免费服务了解情况:81.3%的读者选择了知道一些,不知道的占14.6%,21项全知道的占2.2%。可见厦门市图书馆开展了许多免费服务,但知之者不多,亟须宣传。 读者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了解与使用情况还可以,图书推荐、读者指南、书目导读、网上问答选择比例分别是72.7%、64.8%、62.9%、44.6%,近六成的读者知道这几种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形式见表2。信息素养教育形式11相关讲座11相关培训11读者指南11书目导读11网上问答11图书推荐认可度1176.4%1159.2%1156.6%1147.2%1142.3%1122.1%表2信息素养教育形式认可度比例表76.4%的读者较认可图书馆采取相关讲座的形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多采取读者喜欢的相关讲座及培训和读者指南的形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效果明显。64%的读者认为厦图的免费服务项目能满足个人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有21%的读者认为一般,13.5%的读者认为厦图应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手段。增加信息素养教育手段方面,对馆藏资源在线使用指南、数据库在线使用指南、电子图书使用指南、微博与博客所占比例相近,在40%至47%之间,相关培训达39.7%,接近40%。大多数读者对图书馆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持肯定态度,但并非全部,对于增加信息素养教育手段,读者有相当的需求,图书馆应大力开展。 3存在问题 3.1图书馆免费服务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图书馆开展了大量免费服务,但读者中全部知道的人不多。厦图在户外立有固定宣传栏,但这种宣传方式显然没起到应有的效果。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免费服务不能深入人心,也是导致读者对信息素养教育知之有限的原因之一,另外也说明读者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对图书馆的有关服务熟视无睹。 3.2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习资源优势 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低与学历、年龄成正比,但不绝对,而与个人是否注重学习密切相关。高信息素养是后天加强学习的结果,学习是提高信息素养的阶梯。实际情况是,图书馆免费服务中含有一定信息素养教育手段,但不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与读者高期望值不能完全相符。读者对自我信息素养评价较多的为一般,说明读者并不满意自我信息素养水平,潜在学习需求旺盛。厦图是一个学习型的图书馆,理应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帮助读者获得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 3.3没有针对不同读者群需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读者一般能通过自己查找(免证阅览、凭证外借)、向咨询人员求助(文献检索)等传统方式查找信息,而利用因特网搜索、数据库查找的现代快捷手段比率较低,自认全然不知道信息素养知识的读者有三成,可见读者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读者不是不想用现代快捷手段,而是不懂和不会用。在这方面,厦图高估了读者的素质,缺乏引导和教育,应从普及性的基础教育做起,适时开展相关宣传,引导读者学习使用,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3.4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单一 读者对免费服务中信息素养教育持肯定态度,更趋向于讲座、培训、指南等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对增加馆藏资源在线使用指南、数据库在线使用指南、电子图书使用指南、微博与博客信息素养教育手段“呼声相近”。反观厦图,除了网上问答、一般性读者指南、图书推荐、书目导读外,其他信息素养教育方式较少。 3.5缺乏系统性的信息素养知识引导教育 读者对信息素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全面系统的深入掌握,这说明图书馆未注重信息素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教育。 4对策 根据问卷调查,读者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值得图书馆汲取和改进,从而提升服务,提高市民信息素养水平。 4.1加强信息素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信息素养水平 图书馆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将其纳入学习教育范畴,广泛宣传。可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宣传,增加趣味性,吸引市民,增加互动;大屏幕广告、小标识、说明册推广信息素养知识;LED屏滚动显示图书馆近期将举办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内容;图书馆入口处语音提示或温馨提示21项免费服务;大厅醒目处张贴免费服务项目,配以详细的使用指南;利用空间办小型展览,普及21项免费服务。 4.2充分发挥厦图学习资源优势,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厦图拥有宽敞明亮、绿叶扶疏的读书环境,是厦门市民最爱去的文化场馆之一。众多爱好学习的读者和优雅的环境是厦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厦图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适时推出信息素养教育讲座或培训。信息素养教育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图书馆可首先立足推介图书馆的服务与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开展馆藏文献检索、馆藏数据库利用等培训及讲座。 摘 要: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人们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职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文献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作用。本文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高职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102-03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利用、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面对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激增与日益膨胀,人们认识、运用信息的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使自己具有鉴别、运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里人们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高校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不行的,一个大学生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内在素质,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立足与发展。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1.1 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历程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图书馆与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在报告中他提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的年度报告,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美国自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一直在对信息素养的标准、内涵进行孜孜不倦地研究。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终于2000年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2001年此项标准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认可。它包含了5项能力标准、22项表现指标、87项成果指标。5项能力标准侧重于不同水平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的需要,包括:①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确定所需信息的本质和范围。②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③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能将经过筛选的信息带入自身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④能独立地或作为小组成员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特定的任务。⑤能理解围绕信息和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该成果指标比较具体,可操作性相对较强,为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和评价提供了指南。除美国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积极致力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观点基本大同小异,英国、澳大利亚等根据国情,稍有补充和修改。可见,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完善、充实、细化的过程。 1.2 信息素养的内涵 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借鉴与完善,对信息素养的阐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是指信息社会里学生应当树立信息素养的意识观,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信息知识是指有关信息的本质、运动规律、特点的外在表现、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信息能力是指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来获取、处理、创造与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时,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实施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行为。 2 高职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1 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明确指出信息素养同人们的读、写、算基本学习技能一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国家教育部曾经三次下文要求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因此,具备信息素养素质是对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所应具备能力的基本要求。 2.2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2.2.1 信息素养能力低下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层面相对较低,个人素质不是很高。有些新生入学前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些新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也只是简单的操作,仅限于游戏、聊天与打字,根本就谈不上利用网络去搜索信息。而利用网上搜索到的信息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为自己所用、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本无从谈起。笔者就曾遇见许多大二、大三的学生询问一些关于检索词如何运用等比较简单的信息搜索问题,还有的学生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尤其是数据库资源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低下,运用信息的能力更无从谈起。惊诧之余,也深深感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2.2.2 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 在大学接受教育时期,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自己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活力四射,爱好广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充满了热切的渴望。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笔者经过询问调查学生,90%以上的学生(被调查的学生)都对网上搜索引擎和馆藏数据库的利用感兴趣,都希望在学校学到更多信息学习方式,学到自己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技能。因此,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3 高职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优势 3.1 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中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这项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作用,不能置身事外。 3.2 高职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2.1 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不但馆藏丰富,文献类型、内容多种多样,而且经过长期的文献资源建设,都拥有自己在特定专业内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各类数据库的网络共享、高等学校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各类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都使图书馆拥有的外延馆藏规模越来越大,也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更为合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证。 3.2.2 专业的信息馆员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信息化社会图书馆读者服务与信息服务创新的研究工作,因此拥有一支既有实际工作经验、能进行信息资源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又有计算机、外语、自动化、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图书馆学的专业背景、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使图书馆具备了较为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2.3 先进的设备 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第二课堂――图书馆的建设,也不断加大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投入。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了自动化管理,网络通畅,设备先进,现代化的多媒体报告厅与大型的电子阅览室,宽敞明亮、优雅舒适的图书室,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普及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信息教育环境。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4 对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提升馆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得树立信息素养教育观念。目前大多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观念淡薄,信息教育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图书馆应首先让馆员认识到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大对馆员的自身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使馆员既具备获取、存贮、加工处理、开发和传播信息的专业能力,又掌握和熟悉计算机、外语、通讯网络的技术能力。馆员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 4.2 成立信息素养教学开发中心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现代化的设施,是学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建议图书馆设立信息素养培训中心,与学校教学部门联手,设计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案,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开发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研究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素养培训。这是图书馆提高整体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一个有力保障。 4.3 做好新生入学培训工作 每年新生入学,图书馆都会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新生入馆培训来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宣传介绍。我馆采用多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图书馆分布格局、馆藏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各种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的介绍,之后引领新生入馆实地认识馆藏布局,并在电子阅览室现场指导学生对图书馆信息检索工具、各类数据库进行实际操作,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学习兴趣。这样,使新生初步掌握了利用信息检索工具的一般技能,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以后深入学习、提高信息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拓展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和内容 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对传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拓展。学校图书馆有文检课的多年经验,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文检课改革的重任。不但要教会学生更广泛地利用网络、媒体、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源查找各专业学科前沿的信息,提高信息意识及自身的信息检索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处理、加工、鉴别信息,合理、合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能力。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要把文献信息检索的教育拓展延伸成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教育,并与其终身学习的能力相结合。 4.5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形式的创新与转变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平台。除了传统的新生入馆培训教育、开设文检课的方式之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种类、多形式的教育工作。例如可充分利用图书馆自己的网页,在网页上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开设信息素养教育专栏,通过网络开设讲座培训,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对学生实现远程教育。 具有信息素养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的一项基本要求,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信只要高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工作给以足够的重视,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定会形成气势,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梁建荣.借鉴国外经验深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85-87. [2] 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图书馆学刊,2010(8):50-52. [3] 隆茜,熊利红,郑伟,王新霞.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及文献检索课创新.图书馆学刊,2010(8):56-58. [4] 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图书与情报,2008(4):63-67. [5] 张艳春.浅谈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65-66. [6] 秦新立.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4):51-52. [7] 孔令宾.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探讨.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10(2):174-177.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咨询服务;读者信息素养 一、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关系 (一)咨询服务的内涵。信息咨询服务的内涵,通俗来讲就是图书馆的服务人员对于前来寻求文献知识的读者所提供的一种帮助,包括指导用户使用图书馆,帮助用户选择资源,对用户的问题进行答复等。(二)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是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所要求人们具备的一种能力,其内容包括判断自己对于信息的需要,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具备识别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三)二者的关系。信息咨询服务是提升读者信息素养的基础,读者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信息咨询服务的根本目标。由于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之间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有差别,有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对于读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能够降低信息传播难度,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效用。因此,本文提倡读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并把信息咨询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础和读者信息素养培养的补充。 二、高职图书馆咨询服务提升的措施 (一)更新服务观念。传统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基本依赖于馆藏文献资源,如目录、索引等各类参考书,这些服务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咨询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当今读者渴求个性化服务,并这种服务不受时空限制,获取这种数字资源的各项成本必须要低。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能够较大程度地达到这种目的,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可帮助高职图书馆提升读者使用体验,拓宽读者整体范围。因此,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人员要抛弃传统观念,加深对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认识,借助现代网络科学技术,为高职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二)培养高素质咨询服务馆员。图书馆蕴含充足的馆藏资源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是依托于各种现代化信息搜索技术来进行,不仅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一定的学术知识,还要求他们精通现代化搜索手段的使用,善于对数字信息进行获取、甄别、选择、和一定的加工。因此,高职图书馆的咨询馆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第一,由于图书馆服务人员面向读者,图书馆服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怀揣服务热情,培养他们对图书参考咨询工作的兴趣和热爱。第二,培养高职图书馆员熟练使用馆内各种检索设备,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技术。第三,培养他们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对图书管理的认识和馆藏的其他资源和知识的理解,便于日常图书管理活动的进行。第四,培养他们相应的英语水平,便于对外语信息的检索,更好地服务高职读者。(三)拓宽图书馆咨询服务方式。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具体咨询服务模式:1.集成化服务模式,在确定主题的情况下,分析和加工获取的资料,最终得到一个系统的准确的专业报告,以便读者获取。2.交互式服务模式,馆员可以在图书馆的官网上设置读者反馈专栏,读者可以将自己的课题检索方向在网站上留言,咨询人员可以随时了解读者的研究方向然后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3.个性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主页要依据本校的不同专业对课题进行分类,并关注各类文献的最新报告,及时进行更新,确保文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方便用户浏览和搜索。(四)丰富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要完善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必须建设和丰富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方面,学校要增加对图书馆的资金支持,确保图书馆具有文献购置能力,图书馆也要合理分配各类文献资料的置办费用,不能顾此失彼,并且适当增加购置光盘数据库等各类电子杂志和刊物,丰富馆内数字资源库。另一方面,图书馆还要加强本馆的馆藏资源书目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网络数据库建设,确保以上几种图书馆参考资源相互补充,构成一体,进一步完善高职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三、高职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提升措施 (一)对入馆读者进行入馆前指导。首先,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入馆前指导岗位,对读者进行专业讲解,图书的分类、图书地域的分布以及如何高效使用文献检索设备都应包含在讲解内容中,作为读者入馆前的入馆须知。其次,图书馆功能区分布图解应该设立在图书馆大厅的醒目位置,而且每间图书室内书架边要贴好区域图书类目,图书馆的检索和查询设备上应该也贴好详细的设备使用说明,每个图书室的管理员也应该在使用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二)改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改善图书馆的室内环境也可以培养和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定期打扫图书馆的地面、书架,整理图书馆内的桌椅,合理布置馆内绿化,保持馆内环境整洁明亮。其次,及时整理图书馆内的书籍,确保各类图书的放置区域准确无误。最后,要保持馆内环境安静,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阅读氛围,加强读者对于图书馆氛围的喜爱,提高他们的入馆积极性。(三)注重读者的思想教育。高职图书馆内的读者主要是校内的学生和老师,基本上每个专业都会设置思想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我们可以将读者的信息素养融入该课程内。一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我们获取的信息也具有两面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高举品德大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自律自爱,自觉抵御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通过与思想教育课程的有效结合,在提高读者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实践能力,确保读者的网络数字素养和道德素养共同提高。(四)设立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首先,高职学校在开课时,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管理的理论知识、馆藏书籍的分布区域、文献检索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入馆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等进行讲解,必要时可以将课程设在图书馆内,确保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其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进行再分类,各自独立设置课程,将不同专业的媒体信息、电子读物等下载方法进行重点讲解,进一步提升高职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 四、结语 关键词:体育院校;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终身学习;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62-02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Quality in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AN Yun-xiang (P.E.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Hunan,China) Abstract:That the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ist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o agenda is the request to lift the level of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quality education,the reality needs to train the students ‘s innovative thought and practice ability,and creating main conditions to start an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and studying all one’s life for the students. Now,the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have sufficient sober cognitions to a lot of shortcomings which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at pres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they must make the active response and transforms from the inherent logic of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quality,cultivation target,cultivation contents,cultivation pattern,documentary retrieval course and library function,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rain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ability and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Key words: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information quality;cultivation pattern;studying all one’s life;innovative thought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应用,信息素养培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信息社会“大教育”模式。信息素养培育既是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信息社会人的精神诉求。作为为社会体育领域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体育院校,不但要使学生在本专业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活动。当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体育院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诸多缺憾,须加强培育。这就要求体育院校必须从信息素养培育内在逻辑、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模式、文献检索课程与图书馆职能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1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的演变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lowski在1974年首次提出,自70年代至现在由于对信息素养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相应地出现“informationcapacity,informationcompetence,informationPower”等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其基本含义为: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1]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全球信息资源呈现网络化趋势及internet在信息网络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形势下,国外一些信息专家和研究组织提出了网络信息素养的概念,以期对传统和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作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补充。如今认为比较权威的是国外学者HelgeClausen提出的,他把网络信息素养理解为:网络信息素质并不仅指与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还包括利用电子邮件和更一般意义上的以计算机为通信媒介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诸如远程登录(TELENT)、文件传输(FTP)、网络游览(WWW)等。[2] 2002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相关机构和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以及图书馆的18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由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心理等多种基本素质有机融合的信息品质与内在涵养。[3]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我们应该科学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的培育应当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策略、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个核心内容。 2体育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据笔者调查,当前体育院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诸多缺憾,如不少学生对信息及其特点、价值的认识不强,获得、分析、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较低;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水平不高等,这既说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又说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2.1信息素养教育是提升体育院校素质教育水平的内在要求 培育顺应信息时代潮流的高智能复合型体育人才日益成为体育院校的追求。体育院校需要培养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体育学科知识与信息知识技能链接来追踪、了解、掌握、利用信息资源,具有自我超越、自我学习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体育人才。信息素养已成为体育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延续和拓展。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培育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体育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加速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需要。体育院校追求整体高素质、整体高质量教育水平,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育。可见,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体育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2培育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人才已成为体育院校的育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院校普遍关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信息活动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它直接参与信息过程的具体操作。信息素养是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两者共存互动、相得益彰。体育院校强调和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不仅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体育知识信息体系并训练信息技能,以增强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信息品德并完善其体育知识信息结构,以激发创新思维。 培育信息素养的过程还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信息能力的核心是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实践能力。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捕捉信息的习惯,积累丰富检索知识,拓宽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途径,提高信息交流能力;多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体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将新体育知识信息整合到现存的体育知识体系中,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多实践既能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能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能鼓励学生借助于各种体育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资源型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体育院校在学生资源型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资源型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学生创新思维和信息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省略litory/ definitions/indexhtml. [2] HelgeClausen. (《Internet InformationLiteracy:a New Demando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and LibraryUsers》,http://省略a). [3]汪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4):49-50.

有话要说...